在很多人的童年時光,玩具總是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對於設計師何文傑(Jimmy)來說,玩具更是融入了他的生活,從年幼到長大成人的不同階段,他對玩具的熱誠亦從沒改變,年前更創立自家玩具設計品牌「SPACEMARS太空火星」,製作別開生面的有趣玩具,滿足自己之餘,Jimmy更希望能勾起大眾的回憶,重新認識曾經在香港輝煌一時的玩具工業。 文:過路人圖:過路人、《設計光譜》展覽 從收藏玩具到創立品牌 身為平面設計師的Jimmy,孩童年代已經開始喜歡玩具,長大後繼續不斷尋覓收藏,2021年更創立自家潮流玩具設計品牌「SPACEMARS」,Jimmy表示決定自己設計製作玩具,一方面是疫情造就了這個契機,另一方面亦是想為個人的設計事業留個後路。「我之前已經畫好這些玩具的設計,後來因為COVID,自己本行的生意開始靜,有兩個月都留在家中,就想到不如將自己喜歡的東西做出來,於是開始找其他人幫忙實行。我們做設計的,其實到了某個年紀會被淘汰,與年輕PR或sales的思想會有分歧,想到若想維持自己的生活,應該要主動些,所以就慢慢將時間分配在製作玩具之上。」 Jimmy 在疫情期間創立品牌「SPACEMARS」,從收藏玩具到自行設計製作玩具。 品牌首個推出市場發售的玩具,是以80年代設計風格為主題,配上獨特貼紙的巨大版「超級機械人」系列,Jimmy看準當時市場欠缺相關產品,同時希望藉著機械人的高度,做到eye-catching的效果,玩具推出後亦有不俗的迴響。「回想我們小時候,一件玩具拿到手上,覺得不喜歡的就會把它拆散,然後找不同的東西嵌在一起,拼湊成自己獨一無二的玩具,這個概念亦是我製作第一個玩具的主要元素,希望大家玩完可以將它拆散,又可以將其不同部分組合在其他玩具。製作完成後,我膽粗粗報名了日本的展覽,進行網上銷售,賣出的成績也不錯,對我來說是一支強心針,讓我覺得可以繼續走這條路。」 這個藍色超級機械人身高50cm,是Jimmy第一個製作並推出市面的玩具,對他來說別具意義。 五年期限,不斷演變 將自家玩具品牌取名「SPACEMARS」,Jimmy說是源於對《星球大戰》的熱愛,電影裡很多新奇特別的想法,都成為了他後來的創意啟蒙,加上自己最初製作的玩具亦與太空有關,因此想到以此作為品牌的起點,嘗試發展。「第一集我至少看過三、四十次,我覺得人生裡面看到的東西,很多都是由《星球大戰》演變出來,裡面很多教人意想不到的東西,放在當時的年代真的很新潮,而那種天馬行空也很配合我成立品牌的想法。」 透過「超級機械人」系列的未來角色,Jimmy希望可以鼓勵使用者發揮創意,自我定制出獨特的玩具。 Jimmy 坦言在品牌剛剛創立的時候,以五年作為試驗限期,倘若反應未如理想就放棄。幾年間一路走來,Jimmy覺得發展方向雖與最初想像有所不同,但過程當中卻嘗試了其他的可能,隨著時間慢慢演變出更多面向,讓他有信心可以將品牌繼續發展下去。「到了現在第三年,跟我一開始所想,期望是有點不同的,但整體而言我覺得方向是好的,讓我了解到如果要繼續在這個市場生存,不能墨守成規地去做一件事,因此演變了不同的品牌系列,亦有些在設計過程當中。比起剛開始的時候,現在我會從更多其他角度思考,並非純粹滿足個人欲望,而是希望為它賦予意義,推廣我心目中的玩具文化。 「太空行者」系列的角色,創作靈感來自回憶,並穿梭了不同時代的作品。 品牌其中一個新設計的玩具系列,是紙紮公仔金童玉女造型的「香港邪膠」,將民間傳統習俗重新包裝,融入在玩具設計之中,Jimmy希望這個系列能讓大眾明白,這些紙紮公仔其實並非想像般恐怖。「我做這個『邪膠』系列的原因,是想做些看來令人害怕的東西,想真點其實它們並非一件恐怖的事,只是被整個社會塑造成『唔老嚟』,如果了解箇中的背景,金童玉女其實是件好事,過新年也有金童玉女的揮春呢!我覺得這個系列的可塑性很強,有很多東西可以玩,例如金童玉女臉部的顏色、服裝等,完全吻合我們做搪膠的玩法,手作而非靠機械。其實紙紮公仔與金童玉女,都是香港比較獨有的東西,我就想為這個傳統文化加上新潮元素,看看能否演變一些新的東西,也想將這件事重新包裝,令大家都更能接受得到。」 Jimmy希望將來能夠與其他藝術家合作,仿照真正紙紮公仔的做法,為「邪膠」系列的金童玉女繪上不同服飾。 Jimmy亦有為「香港邪膠」系列設計貼紙、襟章等,希望能進一步將這個香港傳統文化帶出去。 買一份玩具,尋童年回憶 對於玩具的喜愛,Jimmy直言從小至今,那份熱情從沒減退過,雖然曾經在青春期的階段,扔掉昔日大部分的玩具,但長大後,他花巨大心血精神逐件將它們搜集回來的過程,亦如一點點拼湊著自己的兒時回憶。「為甚麼我喜歡買玩具呢?其實很簡單,我覺得每件玩具都有一個回憶,有時我可能靠著買一份玩具,去追尋我小時候的回憶,例如在三、四年級的時候,試過瞞著媽媽,徒步從康山走到筲箕灣買盒四驅車,而我將這些玩具找回來,也就是去買些從前的回憶,看著它就會想起當時的情況。」 Jimmy坦言製作玩具要抱著失敗的心態來嘗試,如果想著要賺錢來做玩具的話,註定失望而回。 ...
從一面倒以金融及服務業為主的現今香港回看,曾經在1950至80年代作為香港經濟支柱的製造業,彷彿是一場遙遠又虛幻的夢境,那些精緻、前衛、實用兼而有之的各式日用製品,早已從我們的生活中退場。一位於90年代中來港定居的日本攝影師,卻透過搜集香港製造的產品,與這個城市找到緊密又歷久常新的連結,最近更將多年珍藏整理拍攝,加上四出訪問,一手一腳出版《香港百貨》一書,又與舊物概念店夕拾合作舉行《香港百貨 HONG KONG HYAKKA》展覽,將不少已絕跡市面的「Made in Hong Kong」珍品帶到大家眼前,希望好好紀錄、分享屬於她的美好香港。 文、圖:雨兒場地提供:夕拾 @jiksap 見證回歸 無心插柳遇上香港製造 久米美由紀(Miyuki Kume)在1993年年底來到香港,幾年後本是時候離去,卻因為想見證回歸這件歷史大事而決定多留一陣子,豈料一留足足三十年:「我來港前在日本已是攝影師,但在香港卻因為工作簽證的關係而在廣告製作公司工作多年,工作以外才有時間攝影。當時覺得回歸如此難得的歷史時刻,真的很想親眼見證,而很多日本人及日本媒體都對此好有興趣,所以幸運地當時能以攝影師身分有機會到第一線見證回歸儀式,是非常難忘的體驗。」 縱然對歷史時刻有興趣,Miyuki卻承認最初幾年找不到與香港的連繫:「當時生活圈子比較窄,也不認識很多本地人,更不懂講廣東話。」現在的Miyuki廣東話非常流利,她笑說全靠愛上看電視,當然也多得她心態上的改變:「我不想再活在自己的框框,開始慢慢多在本地不同地方走走看看、與人聊天,同時因為我一直都對舊物雜貨有興趣,在散步逛街的過程見到喜歡又不太貴的就會買下來,可說是不經不覺就開始了我搜集舊物的旅程。」 Miyuki的收藏品以生活雜貨為主,除了她最喜歡、藏量超個250個的水壺,更有餐具、較剪、拖鞋等等。 無心插柳的純粹喜好,Miyuki最初並沒有特別留意產品的製造地,亦對「香港製造」一無所知,直到有次在尋寶過程遇上一本舊的博物館場刊,當中的展覽是由一位教設計的英國教授策展、展出眾多收藏家的香港製造珍藏,她才知道原來香港曾製造如此豐富多樣的美好產品,立即愛上它的生活美學,並開始專心尋找及搜集香港製造的印記。 因為1950年代或之前知道香港這個地方的外國人不多,所以香港製造最早期的出品都會印上「Empire Made」字眼,後來演變成「British Colony/ British ...
近一年來,AI 大型語言模型發展一日萬里,筆者亦多加善用,融入輔助日常學習與閱讀,事半功倍,相得益彰。其中一個有趣用法,是以 AI 來輔助閱讀《維基百科》。《維基百科》 app 有個「當年今日」的功能,筆者用 AI 將其改寫成生動故事,再透過 iPhone 內置的香港語 Siri 朗讀出來。 這個方法不僅快速便捷,更能在手機上完成操作,有時人在外,亦可以此方式自製語音指南。過程其實不難,但由零開始做起,還是有點門檻。需要美國版的 App Store、外國電話號碼註冊等,雖然有免費版本,但完整功能亦需付款,需有外國支付方式。 為免此文過長,只能簡短說明部份操作,另加入筆者過往在 Patreon 上寫的文章,文章本身是免費公開,有興趣的讀者可自行選取來讀。 這次雖以 iPhone ...
去年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無中生有——香港電影美術及服裝造型展」,反應熱烈,《毒舌大狀》的道具,《重慶森林》的服飾,《智齒》的場景,近距離展現於近七萬觀眾眼前。今個秋天,展覽專書《無中生有——香港電影美術及服裝造型展全紀錄》面世,迅速引起影迷注意。此書除了記錄展覽內容,更收錄籌備過程、展覽迴響、影人文章等,分量十足。《無中生有》書籍總編輯兼策展人之一劉天蘭表示:「這書是一次前後包抄的旅程,是一般展覽書籍甚少採用的出版策略。」他們不將專書放在展覽現場發售,反而將展覽揭幕後發生的種種都收進書裏,成為一次香港電影史標誌性活動的重要記錄。 撰文:Ida攝影︰Ricky(訪問)、Ida(活動) 看畢《無中生有——香港電影美術及服裝造型展全紀錄》,感覺這書同時是一次香港電影史的側寫,由1959年李翰祥拍攝的黃梅調電影《江山美人》,到2023年史上首部突破億元票房的港產片《毒舌大狀》都有論及。全書四百多頁,封面和內頁設計以黑白配上銀色為主調,盛載四百多張風格各異、色彩豐富的電影海報及照片,突顯電影世界的繽紛,呼應美術指導、服裝指導為導演為觀眾築夢的專業。 「封面的銀色塗鴉,其實是很多個手寫的『無』字疊起來形成,象徵無中生有。」劉天蘭安坐極富電影感的奇華茶室,解釋書籍的設計意念,寫這些「無」字的皆是香港電影美術工作者。 由片廠文化到新浪潮電影 關於美術指導、服裝指導的分工,她笑言是一種進步,「其實無論叫甚麼名稱,無論是『服裝阿姐』也好,『藝術指導』也好,一直需要人做這個工作。胡金銓、李翰祥等大導演學養很深,有自己的一套美學要求,亦熟悉明、清歷史。張西美曾跟胡金銓工作,她憶述胡導演對戲服使用的布料是非一般的講究。李翰祥愛收集古董服飾、器物,拍電影會出動自家的古董衣服、首飾,連背景的花瓶亦是古董。」 美術指導一職的確立,1981年譚家明執導的《愛殺》是分水嶺,「譚家明本身的art direction已經很強,鏡頭、用色都是內容一部份,他找了張叔平擔任美術指導,非常合拍。那時剛好是香港電影新浪潮,這批新導演都覺得拍電影需要美術指導,他們引進了『分工』的概念。隨着香港電影發展愈見規模,再由美術指導,分出服裝指導。服裝指導除了主理服飾,亦負責化粧和髮型。至今天,分工愈來愈精細,除了有助理美術指導,亦出現執行美術指導的職位。」 資深美術指導雷楚雄(左)和劉天蘭出席《無中生有》新書分享會。 《九龍城寨》的啟示 電影工業不斷發展,值得保留和研究的服飾、佈景愈來愈多。隨着《九龍城寨之圍城》大受歡迎,各界亦愈來愈多聲音要求保留電影場景、服飾等文化資產。 劉天蘭坦言,身為電影工作者只能盡力搶救:「香港地方細,沒有了邵氏、電懋的片廠制度之後,欠缺足夠空間儲存佈景、服飾、道具,電影公司是投資者,佈景、服裝屬公司所有,拍攝完畢,戲服有時會送給演員,有時會半價賣給我們,有時亦會送給我們。可是很多難以儲存的東西都會丟掉。」 在去年「無中生有」展覽展出《東成西就2011》莫文蔚所穿的阿修羅戲服,便是由劉天蘭設計,被莫文蔚收藏。劉天蘭說戲服的上衣由橡膠製造,放了十多年已硬化,需要向英國再次訂製,才能修復展出。從中可見,長期而大規模保留電影服飾及道具,需要相當龐大的資源,以及人才。 莫文蔚在《東成西就2011》穿的阿修羅服飾,由劉天蘭設計,電影拍畢後被莫文蔚收藏。 捕捉變遷中的香港 說到這裏,劉天蘭坦言:「將這些東西保留下來,在歷史價值上,工藝技術方面,以至教育層面都有很多功能。可是,電影投資者並沒有這個責任,尤其是香港欠缺儲藏空間。沒有人能保證哪一部電影會紅,總不能甚麼都保留下來。《九龍城寨》今年才上映,那個佈景其實早已拆掉。」 電影是香港文化的載體,尤其是戰後至今的香港電影,將香港的空間及品味變遷記錄下來,例如《英雄本色》記錄了貝聿銘設計的新寧大廈面貌,《甜蜜蜜》裏黎明、張曼玉坐的九廣鐵路已成歷史,《重慶森林》裏王菲穿的心形圖案Tee和淺色太陽眼鏡是當時女生的流行打扮。 劉天蘭坦言,保留電影的服飾、道具、佈景等重要文化資產,是在和時間競賽,無論業內或民間的有心人都只能盡力而為。 潮流與不朽的創造者? 單單就潮流品味而言,電影記錄潮流,還是引領潮流?電影美術人員如美術指導、服裝指導又扮演了甚麼角色? ...
最新 NEW //
更多 >
November 13, 2024
AndThen.hk
November 10, 2024
AndThen.hk
November 12, 2024
跟住學 LET'S LEARN
November 8, 2024
專欄COLUMN 金薯物語|Pazu薯伯伯
November 7, 2024
跟住學 LET'S LEARN
November 6, 2024
跟住學 LET'S LEARN
October 24, 2024
跟住食 LET'S EAT
October 18, 2024
跟住食 LET'S EAT
October 10, 2024
跟住食 LET'S EAT
October 8, 2024
跟住食 LET'S EAT
October 4, 2024
跟住食 LET'S EAT
September 20, 2024
跟住食 LET'S EAT
August 30, 2024
跟住買 LET'S BUY
August 20, 2024
跟住買 LET'S BUY
August 19, 2024
跟住買 LET'S BUY
August 9, 2024
跟住買 LET'S BUY
April 3, 2024
跟住買 LET'S BUY
January 26, 2024
跟住買 LET'S BUY
November 5, 2024
跟住去 LET'S GO
October 25, 2024
跟住去 LET'S GO
October 20, 2024
跟住去 LET'S GO
October 20, 2024
跟住去 LET'S GO
October 6, 2024
跟住去 LET'S GO
September 26, 2024
跟住去 LET'S GO
November 7, 2024
跟住學 LET'S LEARN
November 6, 2024
跟住學 LET'S LEARN
October 29, 2024
跟住學 LET'S LEARN
October 23, 2024
跟住學 LET'S LEARN
October 22, 2024
跟住學 LET'S LEARN
October 15, 2024
跟住學 LET'S LEA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