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樂隊野佬(Yellow!)有兩位成員移居加拿大,近年隊形「五缺二」,難免活躍度遞減。上次齊腳開騷是2023年《拾回音樂會》,那時bass手何兆基從加國回來,結他手阿康則尚未移加。鼓手阿銘回想:「那次有點感觸,彷彿是我們的暫別音樂會。」 最近五子難得在港短聚,能面對面開心吹水兼做新歌,七月將舉辦《終於有新歌音樂會》。屆時何兆基雖已離港,四人出騷仍值得慶賀。由野仔(野佬前身樂隊)夾band至今,阿銘說:「我們30多歲(2012年)由野仔改成野佬,現已四字頭,真係再『佬』咗了。以前成日有騷開,現在會更加珍惜,演出每一刻都想嗒真啲。」 文:凌梓鎏圖:StevenWuCF場地鳴謝:@outof.thebrew 野佬成員(左起):鼓手阿銘、主音小胡、結他手Wilson及阿康。 Bass手何兆基 (左圖右一)和結他手阿康(右圖)先後移居加拿大,圖為野佬前年齊人開騷的《拾回音樂會》。(圖:野佬國際開明會FB) 五子火花 吹水吹出新歌 近年香港歷盡無常與聚散洗禮,教人更懂珍惜。2022年野佬原定舉辦成軍十周年個唱,卻臨時因「技術原因」取消。阿康說:「成班朋友話『撐你哋呀,幫你哋搞返個騷』,所以後來促成《拾回音樂會》,有失而復得的感覺,好感動。」《終於有新歌音樂會》也由朋友兼歌迷主辦,他們笑指對方既為自肥,亦推了「靜咗好耐」的野佬一把,主音小胡說:「畢竟平日每個成員各有正職,這個音樂會算是fans gathering加新歌發布,給我們動力再出返嚟。」 是次訪問在小胡現時工作的酒吧進行,「在這裡接觸很多客人,好親民㗎,我都要返工搵食。試過有大學生認得我,他們說有用木結他玩野佬的〈時間靜止器〉,大家便傾吓音樂、交流吓。遇上fans說:『等咗野佬好耐,幾時開騷呀?』聽見也很窩心。」2014至2015年間的〈著襪浸溫泉〉、〈夫目前飯〉、〈時間靜止器〉是野佬經典作,盡顯一貫麻甩貼地、時而反思生活的風格。今次開騷會唱粉絲最愛的熱門歌,結他手Wilson說:「難得和大家見面,都想有多些互動,可能有『拍賣會』等遊戲環節。」以前他們在個唱也玩過拍賣,「交易成功」可與野佬擁抱,相當搞笑。 過去幾年,野佬作品只有〈抗氧化組合〉(2022)、與陳柏宇合唱的〈唞〉(2024),即將久違派新歌,他們先保持神秘,笑指內容是五人吃飯時,火花四濺 「吹水吹出來」。阿銘老實說:「真係要五個人一齊,先有這種化學作用!經此一聚,感覺返晒嚟。開騷將第一次唱新歌,由歌迷見證,也會拍一些現場footage用來製作MV。」 Long D夾band 中佬有愛 〈抗氧化組合〉講中年的無力感,一句「黃昏曲無懼怕/人一生太多結跟他」還語帶雙關;〈唞〉提醒大家見攰就唞,身體健康才是世一,兩首歌都唱出與早年野佬不同的佬味。當野仔元祖成員少爺占已被稱作「老爺」,陳柏宇也變成「陳伯」,野佬有什麼中佬心態?阿康說:「純粹對事情的看法不同了,唱歌的主題也會不同。年輕時要rock要型,現在反而不同style也想玩。其實我內心未長大,仲好似細路。」Wilson則覺得:「後生時野佬會衝著達成一些目標,例如出歌、做騷。如今比較懂退後一步,想清楚什麼是合適的事,才去做。」 去年陳柏宇feat. 野佬的〈唞〉,由Locker參演MV。(圖:野佬國際開明會FB) 阿銘坦言,何兆基和阿康移民加拿大後,野佬做歌實在快不起來。「他們是音樂總監和監製,所以當這兩個人不在,會較難成事。最初他們走時,大家以為科技發達,send個message好簡單啫,原來少了面對面溝通,始終差咁啲。」Long ...
近年香港拉麵店愈開愈多,好奇下於網上搵食平台搜尋,粗略估計全港竟有四百多間拉麵店。無論是來自日本的過江龍,還是本地小店都各有千秋,而近日於太子新開的「侍拉麵」,則可說是別樹一格。新店由深水埗「悄悄食堂」及屯門「頂立」拉麵店聯手開設,主打雞湯及煮干湯混合的「雙重湯頭」,更令人驚喜的是,店家大膽地將湯底比例的決定權交給食客,雖然這種做法在日本拉麵店並不罕見,但在香港,「侍拉麵」可說是第一家。 湯底是拉麵的靈魂,但由食客自主調配,如此大膽又冒險的舉動,正是源於在飲食界打滾了逾10年的店主Vincent,對本地食材有足夠的信心,以及仍對料理抱有的實驗精神,坦言想大家來到可以食一碗「有想法嘅拉麵」。 文、圖:陳粒 試業兩星期,因為排隊人數眾多,現改為提供QR code取飛,減少輪候的不快。 「侍」選址獲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的戰前唐樓地舖,刻意保留唐樓的特色,特別是重新設計的鐵窗花,融合了拉麵圖案及「侍」店名。 店內裝潢以粗獷水泥為主調。 延續料理的實驗精神 Vincent分享,開拉麵店的想法早在2022年就已萌生,當時甚至已爽快地購入了製麵機,可見開店的決心強烈。然而,經過深思熟慮後,他認為當時的時機尚未成熟,因此暫時擱置計畫。直到他重遇「頂立」老闆Joe,二人同樣是咖啡師出身,卻都抱持著實驗精神,積極開發其他餐飲領域,例如「頂立」的「拉麵溝咖啡」就是一例。Vincent更形容「大家都九唔搭八」,正因如此才夾得來決定一同創立「侍」。結果,由籌備到開業,不足6個月便成事。 店內的「二天一流」藍色霓虹燈是日本戰國末期兵法名家宮本武藏的流派,宮本武藏說不是一定要「拿兩把刀」。Vincent用來比喻「雙重湯頭」,既然有兩把刀,就要「物盡其用」。 店家目前提供四款湯底拉麵:「醬油熟成雞煮干湯」、「鹽味熟成雞湯」、「鹽味熟成雞白湯」及「醬油熟成雞白湯」 。 醬油熟成雞煮干湯($98)食客可自選雞湯及煮干湯比例。 鹽味熟成雞白湯($98)雞白湯特意打至creamy質感,幼細的泡沫令口感更順滑。 麵條以北海道麵粉混合熊本製的糯小麥製成,再將麵糰過機變成麵條。麵條比一般拉麵粗身,口感富彈性。 放大本地食材鮮味 要熬煮出美味的湯頭,食材的新鮮度至關重要。「侍」主打的「雙重湯頭」中的雞湯,便選用脂肪較少的本地平原雞,並以乾式熟成的方法風乾4-6天,令雞肉風味更加濃郁,熬煮出來的熟成雞湯更有層次。Vincent堅定地表示:「有信心(湯頭)攞去日本都唔失禮。」正因為食材夠新鮮,相較於日本空運的冰鮮肉品,更能煮出高質素的湯頭。 本地平原雞成熟過程 至於煮干湯,則選用兩種黑背沙甸魚煮干、經煙燻的鰹魚,以及本地沙白一同熬煮。Vincent形容本地沙白在貝殻類中肉身較厚,特別鮮甜。雞湯與煮干湯的雙重鮮味,使Vincent放手一試,讓食客自由調配,更希望大家從味道感受到「侍」的實驗精神。 煮干湯頭的食材 ...
馬來西亞導演張吉安,上作《五月雪》展現1969年馬來西亞「五一三事件」暴動之難,今次新作《搖籃凡世》則以21世紀為背景,講述有不少馬來西亞女性因遭性侵等而懷孕,嬰兒出生後因母親無力照顧、不能面對,而將嬰兒交往棄嬰艙以求他們得到好的照顧,棄嬰艙之義卻遭所謂道德之士指責是鼓吹性開放、鼓勵棄掉嬰兒之所,但他們有否了解問題之源,其實是當地女性長期受欺壓、剝削所致?張吉安特意找來同鄉廖子妤返鄉擔任主角,來自馬來西亞的她,近十餘年演出過不少香港影視作品,今次回鄉首度演出馬來西亞電影、在語言、演出模式等也先要重新適應,繼而慢慢掌握導演和自己的要求,在強調女生自主權方面作出有力的演出! 文、訪問攝影:Harrison圖:《搖籃凡世》官方提供 保守社會 衍生棄嬰墮胎問題 張吉安當上電影導演前,曾從事不同類型的工作:影視剪接師,報章記者、電台節目主特等,對大眾傳媒、傳播知識上有著一定經驗,亦洞悉不少馬來西亞社會問題。《搖籃凡世》的創作源起,正是與當地的棄嬰問題有關。「我有一位大學同學曾於棄嬰艙工作,當我仍於電台工作,也想在節目探討棄嬰艙的工作性質,所以接觸那同學多作了解。從而得知她也因曾棄掉小朋友而十分內疚,所以在棄嬰艙積極幫助拯救被遺棄的小生命,以作彌補。對於棄嬰艙我搜集到不少相關資料,不過馬來西亞作為穆斯林佔多數的國度(宗教、政界人士多反對設置棄嬰艙,認為是鼓吹棄嬰、性開放),電台因題材敏感而不容許我作有關廣播。但其實棄嬰艙是拯救生命的地方呢!並非有甚麼負面作為。」 未能於電台廣播,但還有電影這媒介!張吉安續說:「到2021年,有馬來西亞投資者想開拍一齣關於疫情後的社會問題電影。我便想到關於棄嬰、棄嬰艙的問題,但當時未能再聯絡到我的同學,於是我自行作資料搜集,親自到棄嬰艙,更發現疫情後棄嬰的數據有所上升!例如女學生要長期留在宿舍,而與男生在宿舍發生關係;亦有夫婦行房的時候多了而懷孕,但經濟上負擔不來而要棄養;也有女性因遭性侵而懷孕。有時嬰孩出世後,有些女性會不懂如何處理,而將嬰孩棄置在垃圾桶、公廁等,因此棄嬰艙實在是一個讓嬰孩獲得重生機會的地方。電影投資方也認為這是一個關於人文關懷的故事,值得開拍。我也不會以甚麼公益宣傳,說教形式來拍攝《搖》,一切從比較寫實的角度出發。」 張吉安對拍攝《搖》可跟不少來自香港的台前幕後(包括演員、攝影、剪接等)合作感到高興,期望兩地電影人員的合作,可成就一套新的電影語言。 馬來西亞演員蔡寶珠(左)飾演棄嬰艙資深職工,她與廖子妤飾演的麗心的對談中,盡訴當地女性之不幸。 意外懷孕的小曼(許恩怡飾)得到麗心的照顧,勇敢面對當下苦況。但期間也勾起麗心不愉快的回憶。 一切由語言學起 2022年廖子妤在《梅艷芳》的演出,讓她贏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配角殊榮,當時她接受訪問曾表示也想返回家鄉演出一部馬來西亞電影。當時張吉安看到有關訪問便聯絡,希望由她飾演主角麗心──一個棄嬰艙的職工,而廖子妤也一口答應。她說:「我年少時住在馬來西亞,喜歡收聽張吉安主持的電台節目,內容相當豐富,由文化、方言在看馬來西亞的演變,還有歌謠、兒歌的源流等也有觸及。尤其是我在學時曾參加中樂團,令我對他的節目更感興趣。所以今天他找我演馬來西亞電影,也迅即答應。」 廖子妤演出的香港電影中,曾有一、兩齣於馬來西亞取景,但演出馬來西亞電影則屬她的第一次。在語言上,她要重新學習、適應:「首先馬來西亞的華人乃來自五湖四海,時至今日各處方言已有著融合的狀態,但同時也有其祖籍本有語言,因此當地的語言體系是頗複雜的。我在香港工作多年,馬拉話固然要重新學習,馬來西亞式廣東話也得要慢慢掌握,例如戲中我有一對白說『我車你返屋企啦!』那就是港式廣東話,而即時有工作人員指正,應說『載你』才對。很多時說中文對白時,我的口音也容易變成港式,這得要慢慢學習以馬來西亞式廣東話。」 廖子妤在香港發展十餘年,曾贏得香港電影金像獎。她希望藉著自己在兩地身份,更能令觀眾欣賞《搖》而了解當中訊息:香港觀眾會因認識她而觀看《搖》;馬來西亞在《搖》中又可多了解廖子妤。 返回家鄉演出電影,廖子妤在語言,說話節奏及步行節奏等,都要逐步適應,以符合小麗這角色。 跟角色的心靈互動至『忽忽地』 語言以外,還有影片的節奏、風格,以及角色的性格等,廖子妤也要慢慢掌握。「過往我演出的商業娛樂片節奏比較急,但今次《搖》的文藝氣息較重,節奏跟我過往的不同,因此有點緊張至『起弶』般,導演覺得我的表情和眼神太倔強,提議我慢慢了解麗心一角的特質。當我去理解這個棄嬰艙職工角色,發覺她當初有著一點韌性,並非是一個太柔弱的人,但當她經歷某些事情,多年來因一事悔疚而身心疲於奔命,再加上沒甚朋友,生活單調苦悶,像是只能用最微弱的生命,來維持每天的生活狀態。在拍攝時我會緊張,這段日子也感到特別疲累,甚至『忽忽地』,而這樣的精神狀態正跟麗心的狀況相符。演出時我也常想著麗心每一刻在想甚麼,從而更投入角色。」 對演出投入,自然也帶著堅持。廖子妤記起有一場戲是講述她抱著棄嬰由棄嬰艙到醫院等候,在對白上她跟張吉安出現爭論:「對白的內容我忘記了,總之覺得那場口我跟BB說的一番話是相當格格不入的,所以跟導演討論。」張吉安回憶起也笑說:「我記得當時場記和攝影師說看到我和她討論時,像辯論比賽般精彩!其實當時我們並非作激烈爭論,而最後我也接納了她的意見,發覺修改後的感覺來得更好。我會喜歡演員有獨立思考,因導演在始終會有『盲點』,而廖子妤是一個十分謹慎,注重細節的演員,這方面對電影確有相當幫助。」 《搖》中起初沒詳細解釋小麗的過去,電影藉著廖子妤的表情、眼神、肢體語言,展現小麗的生活日常,而慢慢道出她的苦況。 袁富華飾演的神壇師傅,聲稱可為小麗消災解難,但他看來似神棍居多! 女性自主 不用受指點 「男女平等」好像是遙不可及的事情,今時今日,像《搖》中女性的不幸遭遇,就是父權、神權的壓逼下所造成。其實世界多處,都存在著男女不平等問題,廖子妤有這樣的見解:「無論是醫學研究、運動項目、商品等,很多時候都是先按男性生理作標準,例如運動方面,足球、籃球的大小,都先有男性固定的一套,及後才為女性作出調整。另外商品方面又傾向不太正確標籤女性(例如女性產品多以粉紅色作招徠,但粉紅色又是否多為女性喜歡?)。兩性之間更為割裂,其實就是大家不了解對方使然,像男性不太理解女性的生理問題怎樣於日常生活上面對種種不便,而女性的聲音又好像常被忽視。這些狀況得需要改變。」 ...
營運16年的《Breakazine》(突破書誌)停刊,上月出版最後一期後,現正展開數場告別分享會。紙媒成本高、讀者少,近年陸續消逝不意外,《Breakazine》早於一年前預告停刊日子,總編彭正雄(阿彼)說:「這並非突然的決定,總有不捨,但明白時代在變,我們需要面對。」 《Breakazine》是非牟利基督教青年機構「突破」旗下的書誌,創刊源於回應中學通識科,鼓勵年輕人思辯。十多年過去,青年讀者漸行漸遠。「在我們最後一期的採訪中,有中學圖書館主任說學生已不看雜誌,書店也指買書誌的,是三、四十歲的人。」阿彼心繫青年:「我會掛念做紙媒,然而它能否持續地跟青年人對話呢?我相信在書誌以外,還有很多方法。」 文、圖:凌梓鎏 最後一期《Breakazine》封面與(右)內頁。(圖:Breakazine FB) 像《Breakazine》般繼續思考 阿彼自《Breakazine》創刊加入編採部,2019年當上總編,見證書誌16年來的發展。《Breakazine》早期定位為「全港首本通識書誌」,後來轉向公民社會內容;到2017年由雙月刊改成出書「更慢」的季刊,每期依舊以逾百頁篇幅探討單一專題,如環保、情緒、運動等題目。阿彼說,編採部籌備每期書,都要一頭栽進一個新議題的深海。他笑:「我們用很多時間做討論,不少合作單位都說,『冇人好似你哋咁樣做雜誌!』這種慢和深入,的確是媒體少用的方式。而且我們用書誌來做story-telling,很重視從頭到尾如何敘事,有些人會不認同,覺得雜誌係揭嚟揭去咁睇。」 過往期數的《Breakazine》仍於佐敦突破書廊及網上有售。 別說現時揭雜誌已成稀有動作,十多年前紙媒盛行時,《Breakazine》也有別主流雜誌。創刊早年,書誌曾堅持每期均就主題訪問多達100人,第4期〈十面埋毒〉(2009年)談青年吸毒問題,至今令阿彼很深刻。「除了勸青年別吸毒,我們更想了解他們為何吸毒,於是訪問了100位過來人。」全部面對面訪問?「是啊,走訪了大嶼山芝麻灣、西貢蛋家灣等多間戒毒所。受訪者大多不露面,我們便請他在紙條填寫『如果 ________,我就唔會吸毒』,然後摺成幸運星。那些答案,每隻字都有血有淚。」 從創刊到停刊,阿彼說書誌所做的一直沒變:「就是讓讀者看見,你要走進一個問題的處境裡,聽當事人的故事。做吸毒議題如是,早幾年我們做性別議題(第74期〈邊一個發明了性別〉,2023年)也一樣,走進他們(同志、非二元性別者等)的處境去了解。」書誌只是載體,阿彼更著眼的是:「認知事情後面的本質,看到當中的價值,這樣的思考很重要。《Breakazine》雖結束,但這種思考過程,每人都可以繼續去做。」 《Breakazine》第4期〈十面埋毒〉。 〈十面埋毒〉刊出戒毒青年填寫的字條。 「成敗」以外的意義 多少流行文化的老牌雜誌,會帶幾分傲氣。難得《Breakazine》很謙厚,最後一期〈Asking in Truth〉以「提問」為主題,坦蕩蕩「擺自己上枱」自省,訪問訂閱者、學校老師、書店等長年夥伴,細聽他們評價書誌。大家都認同它有深度內容,版面設計精心,但紙本形式已「離地」,無法觸及青年人。受訪的中學圖書館主任說,學生不再看《Breakazine》,就算揭幾下,「只會說有時紙質很反光,不方便他們用手機拍攝。」阿彼代入學生角度,又甚為理解:「他們不明白選擇紙材那麼細微的事嘛,書誌不是青年人生活中的重要東西,也是事實。」 阿彼沒總編的ego,常把青年人掛在口邊,「近年編輯部尤其感到實習生很重要,他們input很大,有自己的想法和人脈。」他說前年《Breakazine》打算做青年貧窮議題,幾位實習生反建議,想做更吸引他們的性別議題,經討論後真的促成了第74期〈邊一個發明了性別〉。停刊前夕各人事忙,才沒請實習生,阿彼說笑:「編輯部像『老人院』。其實每期書有那麼多內容,以往實習生也曾提議,分拆一些放上網、一些拿來拍片。不過編輯能否做到?方式能否持續?還有很多問題要解答。」 《Breakazine》會否轉型,阿彼坦言有待沉澱與思考。在最後一期書的結語,他訪問了一位教授,談到成敗以外的意義。「書誌有一定的brand image,但讀者不多,銷量不太好,影響力有限,那我在做什麼呢?教授說,我必須問自己這個問題,不用追求冠冕堂皇的答案。」教授大意是,「我做了什麼」的過程,本身或已具意義,敘述出來便行了。書中沒寫阿彼的回應,今天他肯定地說:「我在《Breakazine》不只做專題,而是跟青年人一起討論香港的社會文化,讓我探索如何與年輕一代相處。」 ...
最近熱到只想吃冰?位於北角新開的「氷燒ICEYAKI」不僅主打日式刨冰,還有每日新鮮製作的銅鑼燒,甚至可預訂小巧精緻的和菓子「練切」禮盒。小店雖然位處小巷之內,但開業僅僅一個月已成為人氣店,不少人專程探店食冰消暑,銅鑼燒更加搶手。看似一開業便成功,但店主Zico其實已鑽研和菓子工藝近十年,當初單人匹馬赴日,一邊報讀日文及和菓子專門學校,一邊於東京人氣刨冰店工作。經過三年苦讀,他將日本傳統和菓子的手藝帶回香港,再累積了幾年教學經驗,才等到時機在今年圓夢開店。 文:陳粒圖:陳粒、店舖IG 店舖位於錦屏街小巷內,店主溫馨提示可由書局街入口轉入。 小店由落單至取餐也是全自助形式,記得用餐後自行清理枱面。 店內牆身擺放了過百粒「練切」模型,均由店主製作。 三年的獨自升級 大家知唔知「和菓子」其實是日本糕點的統稱?「和菓子」包括銅鑼燒、練切、大福、麻薯、丸子等,而造型精緻多變的「練切」,主要以米、豆、寒天為三大原料揉合製成,是一種模仿四季景物形狀、富有藝術性的和菓子。「練切」在日本經常於茶道或正式場合出現,而Zico指練切的製作也特別花工夫,單是製作外皮就需要約一小時,之後還得細心雕琢成形。 和菓子內餡主要是豆沙,還有其他口味包括柚子、黑芝麻、藍莓、抹茶等。 很難想像現在精於製作和菓子的Zico,當年曾熱衷健美運動,還四出參加巴西柔術比賽。之所以突然赴日報讀和菓子課程,原來因為Zico一向坐唔定,又喜歡挑戰新事物。他有一段時間環遊世界,旅途中,當他抵達法國時,曾萌生學整甜品的念頭。後來他在菲律賓結識了一群日本朋友,他們建議其實日本也有甜品課程可以選擇。於是Zico開始研究日本的甜品課程,發現相較於法國,日本的課程在學費和時間方面性價比較高。加上他喜歡挑戰,便選擇了在日本當地偏「冷門」的和菓子課程。 對於坐唔定的Zico,學習和菓子並不是三分鐘熱度,他更每天早一小時返學校,從基礎練習開始,還要到刨冰店上班,才有現在的成果,同時令他想穩定下來回香港開店。 「練切」牆身旁邊掛了店主在日本製菓學校的畢業證書。 其實2019年畢業後,Zico就萌生了有開店的念頭。回港後他率先成立了和菓子工作室,開班教授製菓。不過隨著疫情爆發,教班課程不得不改為線上模式,而開店的目標也只能延遲。或許是學習和菓子所培養出的耐心,讓Zico知道有些事情想急也急不來,所以他選擇耐心等待疫情過去,在認為合適的時機下才實現開店。 小店提供不同數量及組合的練切禮盒訂購($318/6粒、$498/12粒),詳情可向店主查詢。 「半糖」刨冰銅鑼燒 「氷燒ICEYAKI」集合Zico過去所學習的成果,供應刨冰、銅鑼燒、練切。Menu簡單,包括4款口味刨冰、6款口味銅鑼燒,而練切暫時只接受預訂。刨冰所使用的食材大多來自日本,而冰磚則選用香港本地的冰粒生產商。擁有在東京人氣刨冰店工作經驗的Zico,發現冰磚的生產地並不會影響刨冰的口感,更重要的是溫度控制。只要溫度掌握得宜,刨出來的冰口感自然綿密細緻、入口即化。他認為,與其花費高成本和時間空運日本冰塊,不如將重心放在「食得到的味道」上,例如黑芝麻、開心果、抹茶粉等。 Menu設計簡潔。 (左)黑芝麻紅豆刨冰 $118,(右)西尾抹茶刨冰 $128 Zico為了更符合香港人的口味,刨冰的甜度也特別調整為「半糖」。當中較受歡迎的「蜂蜜豆腐刨冰」選用本地製造的豆腐製成豆腐醬,再均勻淋上牛奶和蜂蜜,並灑上黃豆粉及合桃粒增加口感,還附上一小杯蜂蜜醬油。刨冰口感綿密、每一啖也品嚐到豆腐的清香。值得一提是,刨冰附上的蜂蜜醬油,其實是醬油糰子表面的醬汁,味道鹹鹹甜甜淋在刨冰上,別有一番風味,還可追加「隱藏Menu」的糰子串一起食用,想食就要親自問老闆了。 ...
不經不覺已看了楊詩敏做戲很多年,由新域劇團的《大汗推拿》、風車草的《你咪理,我愛你,死未!》、PIP《潮性辦公室》,到後來的《短暫的婚姻》、《香港式離婚》。經過電視、電影、網絡文化的衝擊,楊詩敏最終選擇以獨腳戲,作為最舒服展現演員自我修養的媒介。7月開show的新作《難道手機冇電才去愛?!》,屬於她的《獨腳絲打噏》系列,截稿前夕頭場尾場已爆滿,並宣布加開六場,於周五(6月13日)開賣。 文:Ida圖:Jay(採訪攝影)、受訪者提供(演出照片)Hair:kenith_w_classy Wardrobe:BERTH @ berth_hk場地:@untilcoffee 雖然蝦頭的搞笑形象深入民心,但楊詩敏說自己是思考型的人。 下月開show的獨腳戲《難道手機冇電才去愛?!》,宣布加場。 舞台劇,離開回來都是選擇 劇名叫《難道手機冇電才去愛?!》,難道要放下電子科技才能建立關係?楊詩敏的答案:「梗係唔係!」 她即時解說:「網絡或者科技給大家快速和方便,這是不用置疑的,是非常之正。只是,當你可以很快地得到很多資訊,你更加要懂得怎樣選擇。」溝通、關係、事業、人生及更多的事情,重點都在於選擇。楊詩敏,一開始選擇了劇場,在電視台打滾數年,最終還是選擇回到劇場。 入讀演藝不久,楊詩敏已獲得參演音樂劇《遇上1941的女孩》的機會,畢業後演過新域劇團、W創作社、風車草劇團的作品,憑香港話劇團的《愈笨愈開心》獲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女主角(喜/鬧劇)」。後來加入了詹瑞文、甄詠蓓創立的PIP,演了二十多個作品,包括《潮性辦公室》。 離開PIP,她選擇了TVB,「當初是《My盛Lady》的監製看過我演《潮性辦公室》所以找我加入。之後一直拍劇拍劇拍劇,又做《Sunday扮嘢王》,做了三、四年,不知不覺人成熟了,更清楚自己喜歡甚麼,在電視台最後幾年,我都有出去做舞台劇。離開後,很快便回到舞台。」《短暫的婚姻》夥拍林海峰、黃德斌,演出比首演更細緻。 《短暫的婚姻》是楊詩敏在正劇的一次突破。 《香港式離婚》再次給觀眾驚喜。 做主持,不躱在角色背後 2021年離開電視台,即遇上網媒盛世,楊詩敏不只做舞台劇、電影,更在YouTube頻道主持節目《絲打圍爐》。「我離開電視台後最想探索,讓觀眾看到,一個演員有很多不同的面貌,我一直朝著自己心中的目標去做,不規限自己做或不做哪些媒介。」 觀眾看她主持談笑風生,其實下了很多功夫,「我做這個節目一直都很認真,不想只說八卦的東西,想和對方傾談,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多一點。有些集數成功,有些集數不成功,不成功的集數我會反省。有一個階段我很困擾,因為我演戲的時候,可以躲在角色背後,做主持某程度上要真誠對話,需要真實的楊詩敏出現。」 做主持,她選擇直面對手及觀眾。 其實她身為演員,只須建構一個主持角色用來主持節目,便可以躲在安全網內,但她直言:「我就是不想。真正和人傾談,對方不會是一個角色,對方是一個真實的人。」雖然感到困惑,怕大家看不慣,她還是選擇以真誠的自我示人,從節目的view數可見她的拿捏準確。 常在心,毛Sir三圏理論 ...
最新 NEW //
更多 >
November 13, 2024
AndThen.hk

November 10, 2024
AndThen.hk

June 23, 2025
跟住食 LET'S EAT

June 20, 2025
跟住學 LET'S LEARN

June 18, 2025
跟住食 LET'S EAT

June 17, 2025
跟住食 LET'S EAT

June 17, 2025
Uncategorized

June 16, 2025
跟住學 LET'S LEARN

June 18, 2025
跟住食 LET'S EAT

June 17, 2025
跟住食 LET'S EAT

May 7, 2025
跟住食 LET'S EAT

May 6, 2025
跟住食 LET'S EAT

May 5, 2025
跟住食 LET'S EAT

May 24, 2025
跟住買 LET'S BUY

January 30, 2025
跟住買 LET'S BUY

January 29, 2025
跟住買 LET'S BUY

January 26, 2025
跟住買 LET'S BUY

January 26, 2025
跟住買 LET'S BUY

January 24, 2025
跟住買 LET'S BUY

June 11, 2025
跟住去 LET'S GO

June 9, 2025
跟住去 LET'S GO

May 27, 2025
跟住去 LET'S GO

May 26, 2025
跟住去 LET'S GO

May 13, 2025
跟住去 LET'S GO

April 25, 2025
跟住去 LET'S GO

June 20, 2025
跟住學 LET'S LEARN

June 16, 2025
跟住學 LET'S LEARN

June 12, 2025
跟住學 LET'S LEARN

June 10, 2025
跟住學 LET'S LEARN

June 6, 2025
跟住學 LET'S LEAR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