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G

浮萍上尋見希望|銘琪癌症關顧中心

是否有這個可能,透過一座建築物,燃起人們生存的盼望?

銘琪癌症關顧中心(Maggie’s Cancer Caring Centre)會是這麼一回事。

隱於高樓大廈間,如此美麗的地方,若非需要相關支援的癌症患者與家屬,大部分人對它聞所未聞;即便路過,大概也想不到其實際功能——因為那反差實在巨大,沒有傳統醫療建築的套路,還比較似渡假村,風光明媚後,處處精巧佈下的心思。

銘琪是一家沿自英國的慈善機構,毗鄰屯門醫院的放射治療大樓,駐有社工及治療師,為癌症患者、家屬及照顧者提供專業的食療及情緒支援,而服務及設施均屬免費。

更重要是,這𥚃並沒有真的想要成為癌病中心,它希望建構的,是「屋企」:人們可以時常來訪,願意逗留,方便互相交流的一個家。

因此,這建築看起來並不像醫療機構,洗去所有印象中的冰冷、無菌,科學與絕對工整,完全以人的角度去進行構想。

中心由世界知名的建築家Frank Gehry無償提供設計方案——素來以離經叛道聞名於世的解構主義大師,在這裡完全收起張狂,呈現出從未有過的溫婉。

整組建築參考了東方庭園來設計,由水去負責貫穿,屋外張開是小橋,曲曲折折,放滿可以休息的椅子。

沿著池塘走一圈,房子是那片靜立的浮萍,舉重若輕,鏡花水月的詩意。

波浪起伏的金屬屋頂,靈感顯然來自傳統中式瓦頂;天花上木樑粗幼不一,橫向伸展,讓屋內的人如同站在樹下,只消往上看,便能感受樹蔭的溫暖關顧。

大量的落地玻璃,頭頂是天窗,充分地引進日光,也讓戶外庭園與室內變得親近,僅一步之距。

空間採用開放式佈局,設有可供聯誼的客廳、共用廚房,放著一張大圓桌,香港中心獨有的巧思(外國銘琪中心一律使用長桌),迎合我們的「搭檯」文化。

為營造同一屋簷的溫暖,屋內極少間隔,除了具備不同功能的會客房間,以橙、藍、綠等色調區分,用作情緒治療,或方便專家指導食療知識。

在這𥚃,工作人員的辦公桌置在一角,刻意減低存在感,不用每分每秒也强調「專業」,跟一般醫療中心的規劃大相逕庭。

而包圍建築的,是悉心設計的花園,種了不同樹木,雞蛋花、鳳凰木、蒲葵、白千層等,既能將中心與附近的醫院建築稍為隔開,提高私密度,亦能在不同季節冒出不同的美麗。

園內設有一條「觀心徑」,由嘉道理農場義助建設,沿路鋪上石春,大小不一,高低有致,走在路上,腳板感受到真實的高高低低,有起有落,一如人生。

路的盡處,迎來生命之花的圖騰,花開花落,萬物皆有秩序。

導引方向的木條,全部由港鐵捐出,曾經是鋪設路軌的材料,在這兒有了另一次生命。

對治療中心的設計有這樣的智慧與感悟,因為創辦人Maggie Keswick Jencks曾經都是用家,有著過來人的直接體會。

來自蘇格蘭的Maggie,擁有許多身份,是作家、園林設計師,也是畫家、妻子及母親,跟香港亦有淵緣,曾跟隨從商的家人到香港及上海生活,對中國庭園美學素有硏究。

47歲那年,Maggie確診乳癌,接受治療期間,她深刻察覺到,除了醫學,患者如何與癌病共處,以及面對疾病的心境,對成效將會有決定性影響。

她開始認真思考:治療中心的建築本身,以至周遭環境,可以發揮怎樣的力量?

於是,1996年冬天,她與丈夫共同創立第一家銘琪中心,位於愛丁堡西區醫院,由一座細小馬廐改建而成。

首間中心落成前一年,Maggie因癌病離世,未能親身見證計劃成真,留下一點遺憾。

首家銘琪中心是個從未有過的示範,馬上引起英國社會關注,其他中心及後十數年陸續於英國各地成立。

香港中心是英國以外的第一個企劃,2008年12月開始運作,至2013年正式落成,當時由屯門醫院免費提供用地,Maggie女兒Lily Jencks有份參與項目的園景設計。

能夠在這麼優美的空間裡,面對(或學習面對)無常,庭園的鏡𥚃倒影,地上的落葉落花,所有的始與終,生命那麼自然而然,你只能夠迎向它,但依然有權去選擇心境。

想起中心創辦人Maggie留給後世的格言:別因害怕死亡,忘掉活著的快樂。

然後也想起Maggie丈夫Charles Jencks ,一位著名建築評論家,90年代曾經著書介紹分佈英國各地的銘琪中心,仔細解說不同建築的理念,當中不缺名師交出的大膽科幻設計,但主題始終一樣,關乎生命與愛。

書名扼要精準,幾個字道出本意:THE ARCHITECTURE OF HOPE。

【銘琪癌症關顧中心】

地址:屯門醫院內,放射治療大樓旁
前往方法:沿屯門醫院大堂的綠色指示牌前往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五,上午九點至下午五點。公眾假期休息,無須預約或轉介。
IG:@maggiescentrehong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