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叔‧叔》導演新作《從今以後》|楊曜愷 X 區嘉雯|從LGBTQ+延伸至關係之考驗

楊曜愷執導首齣香港電影《叔‧叔》,探討暮年男同志內心之抑壓及他們與親人關係,那深情筆觸教人動容,更讓戲中演員太保及區嘉雯,分別贏得是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及女配角寶座。五年過後,楊曜愷續以LGBTQ+作背景,呈現暮年女同志面對伴侶離世之痛,還有衍生的問題,就是她跟伴侶家人之關係:當遺產繼承出現爭拗,雙方由以前融洽相處,反而會變成反目收場!楊曜愷說:「社會開放,同志與伴侶的家人亦會如親人一樣好好相處,但若有點事故發生,關係也突然變得脆弱,這不只是探討同志有否受公平對待,還包括人性在利益下面對之考驗,以至其他社會問題。」區嘉雯再會楊曜愷,由配角變主角,飾演女同志Angie,面對伴侶Pat(李琳琳飾)及她的家人,每一刻的應對、決定,也承受無限煎熬!

文、訪問攝影:Harrison
圖:《從今以後》官方提供

一刹那由融洽至決裂

《從》講述Angie與Pat 是一對相處已逾40年的女同志,Pat於30年前購入一單位與Angie同住,而Angie在生意上也對Pat提供協助。二人關係公開,Pat的家人也常到來共聚晚餐,大家關係良好。但自Pat在睡夢中猝死後,她的家人與Angie的關係由互相扶持,卻漸見矛盾:對Pat的安葬方式各有意見,又因Pat沒立遺囑,其物業,遺產之繼承,更令Angie與Pat的家人之關係越行越遠……早於2020年時,楊曜愷參加了一個有關香港LGBTQ繼承權的講座,成為他編寫《從》的靈感:「當中有講者談及三個個案,全都與女同志有關,是她們的另一半過世後,都跟對方的家人關係開始缺裂。我直接訪問她們,便發現全有一共通點,就是她們另一半健在時,都跟對方家人相處融洽,甚至有其中一對的一個姪兒,也於她們的家裡居住數年。但當其中一人離世,便有上述關係轉差的情況,究竟是甚麼原因,明明是一家人但關係為何突然變得脆弱?這些皆觸動我寫成《從》的故事。」

為寫好《從》的劇本,楊曜愷用上兩年的時間。開首他進行了多個訪問,及後因當時要為《叔‧叔》於香港及各地上映時作宣傳,只有存下資料未有時間處理,而當遇上疫情時大部分工作也要暫停,他才有時間拿出資料、訪問內容來整理,開始撰寫《從》的劇本:「我不是女同志,要去寫一個關於女同志、女性角色的故事,必需慢慢揣摩,否則會變得不真實。期間我邀請了不少人細閱我的劇本,從各人意見加以整理,修改,才有現在完整的劇本。」

阿Pat的哥哥阿成(太保))及阿嫂美(許素瑩))跟Angie一向有講有笑,但當阿Pat離世後,雙方因她的安葬事宜已出現分歧,往後關係更見惡化。
楊曜愷指《從》中的法律問題不只發生在同性情侶身上,在香港一對男女相愛同居多年,但若未註冊結婚的話,當其中一方離世,另一半基本上是沒有繼承遺產的權利。而立下遺囑就是對至愛帶來保障的方法。
今年初楊曜愷憑《從》於柏林影展贏得泰迪熊獎最佳劇情片獎項。泰迪熊獎是表彰以LGBTQ+為題材的電影獎項,此奬項早於1992年正式成為柏林影展官方所頒發的獎項之一,有著相當歷史。

女性情誼 助投入角色

繼上次的愉快合作,楊曜愷再找區嘉雯演出,而導演也認為區嘉雯是飾演女主角Angie的不二之選:「我覺得她還有很多的可能性,可以一一發揮。上次《叔‧叔》她飾演的是典型師奶,與現實中優雅的她有著分別。而當時為《叔‧叔》宣傳時也跟她經常見面,有感Angie一角外表溫柔、內裡堅強的個性更適合由她演出。事實上Angie這角色某程度我是依區嘉雯的個性而寫下的呢!」

對於非同志演員來演出同性戀角色,如掌握欠佳,便致誇張失真。但區嘉雯表示,非女同志演出女同志,會比非男同志飾演男同志較易掌握:「我中學時於女校就讀,看到有些女同學或會表現得較親密,所指的不是肉體上的親密,而是感情上的交流,當然有時她們也會『攬頭攬頸』,這樣女孩子的交流其實是一種友情表現,未必是同性戀。但女孩子細水長流的友情,再加上一些同志情誼,那感覺對我在演繹Angie一角有相當幫助。」而導演對演員的信任,亦令她更容易發揮:「阿Ray(楊之洋名)只交代角色小傳、性格、感情線等,便放心讓演員發揮。他不會對演員的表情、舉手投足等逐項指點,反而讓我會演得更投入、自在。基本上大家事先已溝通好,在導與演的過程上都很順利。」

區嘉雯演出舞台劇經驗豐富,但演出電影仍算是初哥(《叔‧叔》是她首齣參演的電影)。她說:「舞台演出特別注重咬字清楚,情感演繹必需放大,才讓現場每個觀眾都可感受得到。而演出電影就要學懂調低energy level至適中程度,方能配合電影整體的表達手法。」
區嘉雯首次演出電影時,楊曜愷也提點她表情不用太誇張、又不要時常皺眉等,她也迅即適應得到,在電影和舞台揮灑自如,繼續她遊走兩種媒介的「退休生活」!


生活細節 有所共鳴

至於阿Pat一角由久休復出的李琳琳演出,亦屬楊曜愷理想之選:「回想要找適合飾演阿Pat的演員實屬不易。當初我也從大台留意一些同輩的女演員,但她們典型的『媽媽』、『祖母』形象太深入民心,要她們脫離這框框要下不少功夫。反而我找來TVB舊劇集來看,看過李琳琳在《輪流轉》、《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演出,其爽朗、『男仔頭』的形象,加一點中性,實屬飾演阿Pat的至佳人選。於是我膽粗粗聯絡姜大衛請她出來見面,事前她先看了劇本,數天後回覆表示有興趣,最終也能成事!」

當大家首次見面時,區嘉雯對李琳琳亦留下深刻印象:「我跟她首次見面便無所不談,單是生活日常已談了三小時,大家亦甚投契。」區嘉雯更記起當時一生活禮儀,也放進電影中:「記得當時用膳後,我拿了一些牙籤,順便給李琳琳及各人在有需要時使用,我把這習慣放入電影中的情節,一場我與李琳琳享用早餐,亦有給她牙籤,無形中展現了伴侶的生活實感。」

談及生活,楊曜愷的電影,離不開角色到街市買菜,在家裡用膳等場口。但導演笑說現實的他只會叫外賣而不會到街市買菜,在外國生活也多與朋友出外用膳,而非眾在家中用餐。「有觀眾說我拍攝買餸、一家人用餐的場口來得自然真實,其實都要經過一番的分析,代入角色個性及內心世界,了解其習慣等,便能夠寫到、拍攝出相關生活場口,當然我自己也嘗試到街市,體驗角色的習慣,才能拍出理想的效果。」

楊曜愷表示電影開首Angie與阿Pat家人飯聚一場最難處理:「要在短時間內交代十多個角色的性格、關係,真的不容易,幸而出來的效果也算可以,之後觀眾可投入追看人物及故事發展。」

互相付出 維持良好關係之道

至於區嘉雯的生活,也因個性使然而較獨立,但並非「獨家村」。「我母親早逝,家中只有我一個女性,爸爸忙於賺錢養家,而我跟弟弟溝通總有一點『隔』,這也致我跟同輩的人較早熟和獨立。我享受一個人的生活,用膳、旅行多會只一個人,但現在我已為退休之年,在聚會上容易遷就朋友的時間,大家相約一起旅行也感開心呢!」

談及導與演的現實生活,再細說《從》中角色的衝突,戲中所見「關係」可以如此脆弱,但說到底,「關係」總不能斷絕的。區嘉雯說:「沒有朋友,人會更寂寞;與親人的關係,更是血濃於水。親情與友情這兩種關係,除非有著極端的情況,否則是不能輕言斷絕,始終很多事情是雙向的,當你與對方都不願付出,關係就只會惡化。至於愛情關係,是既不可強求,也不易挽留,如遇上『不對』的,硬要一起生活只會帶來痛苦,那應適時分開,另外又如戲中Angie失去阿Pat一樣,老病是不由你控制的。我想對於愛情關係,應隨遇而安吧!」

楊曜愷也表示關係的維持相當重要。至於戲中角色關係出現變化,他解釋:「他們雙方關係變差,都是因利害衝突,但其實Pat的家人又非甚麼貪心的人,也不是甚麼反派,因為社會各樣問題,造成他們各面對不同的生活苦況,對於阿Pat的物業,他們認為是屬於自己的也無可厚非。其實阿Pat只要清楚立下遺囑,無論哪一方較『著數』也好,這也是逝者的遺願,不容爭拗。關係的處理上,就是各方都不要避、不要『hea』,要積極面對、處理。好像平日生活如何忙碌,但至少過時過節也要跟家人飯聚,關係才可長久維持下去。」觀眾看畢《從今以後》,相信也會有著多重反思空間。

憑《叔‧叔》贏得影帝寶座的太保亦再與楊曜愷合作,戲中他面對妹妹Pat逝世之悲痛,對自身困境,還有跟Angie的矛盾,表現皆恰到好處。
Angie跟阿Pat一家的多個成員鬧意見,最終她會怎樣為自己爭取權益,還是以其他方法平息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