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rr

自創「混亂機場失物倉」桌遊|藉着遊戲談香港大離散

移民潮下,「你會唔會走」已成香港人尋常至極的話題。社區藝術計劃「記憶引路」研究及策劃經理Nixon說:「不過就算朋友問起,大家都可能唔知點答。點解走?考慮緊乜?其實有時會避而不談。」我們或怕一言難盡,或不願陷入一片沉重。

曾於桌上遊戲(board game)cafe教人下棋的Nixon,想起寓溝通於桌遊的好處,便在「記憶引路」計劃下,埋班自創以香港離散為題的「混亂機場失物倉」桌遊。遊戲共設11位移民港人角色,讓玩家每局逐一猜出他們在機場遺失的重要物件,故事取材自真實的人物訪問。參與採訪和遊戲設計的Ikey,因而更具體看清移民背後,「每人的背景、資源和掙扎都不同,我發覺對別人應有多點體諒,別輕易去批判。」 

文、圖:凌梓鎏

「記憶引路」是文化組織「水煮魚文化」的社區藝術計劃,推出桌遊回應香港離散現象。

在遊戲中易地而處

「記憶引路」計劃關注香港記憶和離散故事,「混亂機場失物倉」桌遊除著重好玩,亦包含上述元素,以離散港人道別親友的機場為場景,而移民角色的失物,是他留住香港記憶的東西。Nixon解釋,每局由六位玩家當上不同機場倉務員,「例如好員工要靠提示卡找失物,壞員工則要隱藏身份、混淆視聽。」他說玩法有點像「狼人殺」桌遊,重點是估失物令玩家互相討論,亦各自推測物主離港的狀態,「或按著這些真實個案去想,換成是你去面對某種掙扎,又會點做?希望大家透過輕鬆的方式,去講自己的感受。」 

有點像緝兇遊戲般,玩家要猜出移民角色的失物。
扮演機場倉務員、客服員等不同玩家,各有不同任務。

在桌遊策劃團隊中,採訪移民個案的除了Ikey,還有吉暝水,兩位均有記者經驗。社運掀起移民潮,被轉化成桌遊元素的11位受訪者,離港原因有升學、異地戀等,然而逾半數人是因社會轉變而移民。吉暝水說:「一般社會討論很易覺得,離開是逃避,留下來是沒選擇,似乎去或留的人,都未必對對方的選擇有很多諒解。玩這個遊戲時,大家反而能投入另一個人的角度,去理解不同人面對離散時,是怎樣作出決定。」

分離從來不易。Ikey訪問到離港後能好好生活的人,也有位媽媽的情況相反,一家三口移英數月後回流。香港變了樣,加上實施疫苗通行證驅使她移民,但到了英國亦有問題浮現,如經濟負擔太大、醫療服務不佳等。「她離開與回流,部分也是為了女兒,如英國call白車會一小時才到,她無法接受。朋友說她連樓都買咗,差適應這一步啫。但她的覺醒是,別人的意見只供參考,最重要是找到自己舒適的地方去生活,而她離開後,才發覺自己很喜歡香港。」

遊戲適合12歲以上的玩家,每局玩約半小時,過程讓大家討論離散議題。

我們與這片土地的關係

「混亂機場失物倉」桌遊內附一本小冊子,載有Ikey和吉暝水所寫的11個離散者故事。雖然今日香港,人人皆對移民議題不陌生,但吉暝水說,這次她在兩個月內密集式採訪,「係會諗好多嘢。聽了這些離散故事,令我覺得離開與否,其實是關於生活形態的選擇,多於你想去或想逃離一個地方。製作桌遊給我最大的反思,是我不會諗太多要去哪裡,而會諗自己想要怎樣的生活。」

整個桌遊費時十個月才誕生,畢竟策劃團隊沒人設計過桌遊,牽頭人Nixon笑言:「遊戲邏輯是很複雜的事,不過唔識咪請教別人囉!」除了向熟悉桌遊的團體取意見,吉暝水和Ikey回想有段時間密密開會,要將設計概念推倒重來才成功。「混亂機場失物倉」暫為非賣品,最近辦了十次「體驗場」讓公眾報名試玩,吉暝水喜見有參加者來自社福機構,對這桌遊頗感興趣,「我們都想看會否有機會,跟這些機構再做體驗場。另外遊戲現有11個故事,你玩過晒就沒法重玩,所以希望之後能加入更多故事。」

遊戲當然最緊要好玩,Nixon(左)和Ikey都說設計玩法時,不斷研究如何增加趣味性。
故事小冊子可讓玩家細閱離散者的心路歷程。

Ikey說,她們實情共訪問了20個人物,「開始採訪時,我們還未確定遊戲的設計,當時訪問了不同年代、不同族裔的離散故事。」例如九七移民、離鄉菲傭等,只是那些人的「失物」太易被猜中,最終沒放進桌遊,然而在離散的光譜中,確有很多與香港大離散相近的故事和感受。Nixon說:「大家很常將離散理解為『被迫離開』,但宏觀點看,它隱含的意義是當你移居別處,跟原居地如何保持關係呢?未必是我去了英國,就跟香港一刀切,而是重新拿捏與這片土地的關係和距離。」歌都有得唱,「同熱愛這片土地,大家刻骨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