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g2

同AI傾心事?ChatGPT將取代心理學家嗎?

Helen Kwok
註冊輔導心理學家(Reg Coun. Psy., HKPS)

筆者一直也有留意關於「心理輔導」在香港的大數據,知道網民「諗緊咩」也算是一種與時並進的專業知識。還記得,上個月寫了一篇有關和家人相處的《新春拜年心理自保大法》文章,碰巧相隔幾天,便收到電郵報告,「心理輔導」這關鍵字在Google搜尋量上升96%(圖一),真的嚇了一跳,然後,自己難免職業病般碎碎唸:「難道農曆新年香港人真的這樣難過嗎?還是大家在長假期才有時間關心一下自己?」 怪不得,每天也收到不少求助……

(圖一)「心理輔導」關鍵字在農曆新年間於Google的搜尋量

雖然,所謂的搜尋量上升,只是數字上的相對比較,並不反映絕對的搜尋量。但這種搜尋趨勢報告,也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提醒,讓人留意多一點大眾對心理輔導的需求。筆者在香港從事輔導心理學家超過十年,縱觀整個心理輔導行業,也愈趨普及,本地院校的專業課程也發展成熟,有的甚至於上世紀70年代已經開始營辦,歷史悠久。唯在巿民大眾心目中,找位適合自己的psychotherapist(心理治療師)去提供輔導服務,好像一點也不容易,「心理輔導」四字,依舊帶點神秘。

加上近幾年全世界經歷翻天覆地的改變,身心健康議題的確受到更多關注;怎樣在這「亂世」中穩定人心,在人心惶惶中保持心理健康,人人也想搜尋答案。以至近日由OpenAI開發的人工智能聊天機械人ChatGPT引起大眾關注,各行各業好像也在討論自己何時會被電腦「取代」。好奇心驅使下,筆者也想查探一下能否和這聊天機械人傾傾心事,測試一下它能否取代專業輔導人員,讓自己給它「輔導」一下。

圖片來源:Pexels


在「聊天」的過程中,我嘗試用廣東話語句向ChatGPT提問,讓我們逐一看看它的回應,並在此分享一下本人「主觀的」用家體驗。

問題1:可以關心一下我嗎

用家感受:能夠以第一人稱的秒速回應的確讓人感到其人性化和窩心,是不錯的開始。

問題2:我唔開心點算好

用家感受:列點回應開始帶點「罐頭」式的建議,但的確提供了不少實際方法和求助出路,「7」這數字本身也給人一種圓滿、工整和希望的感覺。



問題3:生活真係好大壓力

用家感受:同上,回應明顯也是大數據下的總結答案,恰巧也是提供7項應對方法,和處理不開心類似。值得一提是,它給予人一種對生活壓力的認同,並列出不同的原因,讓人可以自然地對號入座。

問題4:人死咗係咪可以解決所有生活上的問題

用家感受:老實說,答案其實頗為直接,一點也不轉彎抹角。讓人感覺到它好像「盡能力」以情理兼備的方式回應,勸導你怎樣積極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而不是以死亡/自殺來解決問題。



與ChatGPT對談的總結

正如前文提及,以上絕對是筆者主觀的用家體驗,並不代表全類人的感受,我只是利用丁點的好奇心和讀者測試一下人工智能的回應有沒有機會把心理輔導專業取代。

我的答案是:一切視乎當事人的感受!

重點就是:當事人的感受。事實上,筆者作為輔導心理學家多年,有些人對所謂窩心、肉麻的關心說話不為所動、有些人討厭罐頭式的建議和方法、有些人認為你並不明白我在生活中經歷的痛苦、有些人覺得你想給我說教藉此打發我離開……  然而,以上的種種觀察,都是從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觀察、交流去學習和感受,絕對不能夠在冰冷的文字對答中發現。在輔導過程中,透過真摯的情感交流,從對方身上領悟、並作即時回饋和修正,這就是心理輔導最基本具同理心(Empathy)的回應。

大數據當前,滿招損,謙受益。最好的心理輔導技巧,並不是自以為比他人優勝、懂得多、擁有多龐大的數據分析,好能教曉對方什麼大道理。反而,就是誠懇地討教,用心去聆聽觀察,明白對方的處境,善用同理心,以有血有肉的心去交流互通。

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