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G

BabyJohn沏茶十年|初心仍在路上

「茶道不為個人禪修,為了讓被招待的人感到幸福,是很以人為本的哲學。」

平日在電視節目𥚃大吃大喝,跟拍檔講宵夜的BabyJohn(蔡瀚億),私底下意外地吃得簡單:「自細由阿公阿婆湊大,跟著他們吃,食物很少放調味。白飯魚別人通常用來煎蛋,我們直接放上飯面煮熟,豉油也不下。」

兩老除了吃得清,還有些許潔癖,漸漸形成身教,於是BabyJohn跟其他少年不一樣,沒有「街邊篤魚蛋」的尋常樂趣,認為外頭食物不潔淨:「炒栗子是阿公唯一會買的街邊小吃,有個殼隔開,比較乾淨!」

他在美孚長大,然而中四之前從未吃過橋底大排檔;到終於有機會跟玩戲劇的同學一起幫襯,居然禁不住驚恐——那些炒蜆炒菜,看來都充滿細菌,吃不得:「心想不如叫個白飯?白飯夠安全啦。之後才醒覺:如果個碗污糟怎麼辦?!」

結果他小心翼翼地只挑白飯的「核心」來吃,貼碗的外圍完全不碰,安然渡過人生第一次大排檔用餐體驗——這件比做戲更誇張的事,他跟太太笑到今時今日。

負責下廚的婆婆,對他飲食影響頗深,一道ABC字母雜菜湯撈意粉,加上炒蛋及腸仔粒,不是人間美味,但巳足夠成為comfort food,甚至現在也會自己複製,「時不時便會突然好想吃到。」

你會想像演員生活顛倒,BabyJohn卻是幾乎每天在家吃。

「就算開通宵組,也會先吃午飯才出門工作,我比較有這個福利。」他瞄了太太Donut一眼,然後收起笑容:「其實我真的不太享受在外面食飯,尤其拍戲已經常常『頹食』雙餸飯。」

這些年來演過不少喜劇,做節目時反應奇快,對手拋個好笑的梗出來,他馬上便接過去,不容半秒猶豫。

可是原來這速度只限工作,鏡頭後的他,動作放慢,捨得花好長時間去做同一件事,外人看來的滋陰,他樂在其中。

茶道的細活,正中其下懷———不是太多人知道,他一直修習日本茶道,長達十一年時間,至今從未間斷。

日本茶道按不同茶室發展出各個門派,較為人熟悉的有「表千家」、「裏千家」及「武者小路千家」,統稱為「三千家」。

BabyJohn夫婦二人修習的是「裏千家」,整個「點前」(沏茶儀式及程序)的動作較為自然,強調簡潔俐落,不拖泥帶水,讓客人感覺舒服。

而學茶的緣起有點惹笑:最初兩夫婦經導演黃修平的日本人太太介紹下,到老師家中開始茶道見學;本來有心修習的是太太,BabyJohn只是陪學,頭一遭接觸,教他驚艷的不是茶,而是伴茶奉上的和菓子:「那些和三盆糖(四國香川縣和德島縣生產的手工細砂糖,精煉過程繁複,屬高品質甜點食材),入口溶化,外層爽脆,超級好吃!每次上課都特別期待:今天有什麼糖?」

漸漸地日子久了,茶道𥚃強調的和(和諧和睦)、敬(彼此尊重)、清(身心潔淨)、寂(遠離俗念),以至「一座建立」(即沏茶人與喝茶人的平等互動,共同建構一種超越實體的思想交流),甚至香港人經常說的「一期一會」,說到底不真的關於喝茶,而是在乎人,讓BabyJohn大受觸動:「茶道不為個人禪修,為了讓被招待的人感到幸福,處處替對方設想,是很以人為本的哲學。」

這種關於人的交流,有來有往,儀式感不獨由沏茶的人營造,客人也需要遵奉。

比方說,亭主(負責沏茶的主持)會把茶碗最美麗的一面遞到客人手上,客人接過茶碗不會直接喝,得先細細欣賞,以右手拿著茶碗,左手掌心托住底部,然後用右手轉動,把碗的正面扭開,便可開始品嚐。

BabyJohn坦言以往只懂得盲目去學,直至去年終於有機會前往京都西陣,於有近百年歷史的建築上課,學到的理論細節,忽然成立,在眼前打通。

「茶屋怎樣建成,連座向都經過嚴格考究。」他解釋,這是必須親身感受才有的感動:「那刻明白為什麼個窗要設在屋的西面,當午後三點的日光射進來,光線剛好落在摺好的錦紗上,然後柔和地反射至客人面前。」

跟許多人一樣,他一度將茶道理解成慢,後來方知只屬片面。

「整個茶事是一種節奏,過程中有快有慢,只是沒有讓你看到快的部分。」

明明背後做了大量工夫,表現出來仍是乾乾淨淨,從容自如,痕跡不露於外,這是茶道優美的所在。

「當我忙著沏茶時,客人停下來等我;當客人接過茶,我稍為停下,待對方喝完我再開始工作。」他形容這就像水流,是生動的一收一放。

而這樣的節奏,跟當演員沒兩樣,「重的東西輕輕提起,輕的東西反而要用雙手捧住。」

若輕若重,只有表演的人真正懂得,透過重複的修練,達至呼吸般一氣呵成的靈巧。

曾經以為學茶純粹巧合,現在的他會說,茶道與演戲,本來就是自己喜歡的事,殊途同歸,因此才會彼此遇上。

走了好一段路,中途回望——所有東西都有根有據,從沒遠離最初。

「好多人問我們,為什麼會花十幾年時間學茶道。」BabyJohn覺得這跟學詠春、太極無異,根本不會去問為什麼。

而除了茶,人生也是一種「道」,長達一輩子的練習,看不見終點,也不需要看見。

#什麼人煮什麼飯 每月一次準時開飯,由AndThen專欄作者Kit Chan作客席主持,帶大家探訪不同界別人士的家,細味「屋企飯」背後的二三事。
AndThen專欄:知埞|Kit Chan
IG:chan_kityouknowhere
FB:知埞 youknow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