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G

萬邦行|你是70年代

萬邦行是個古怪的地方。

人們大都聽說過它,知道它在哪兒,甚至經常路過它;然而真正曾進入大廈的人,並不如想像中多——而它明明站在皇后大道中,中環人流最繁忙的街道之上。

人們對萬邦行的最大印象,應該是地庫的大型電器舖,以及位於地面的連鎖快餐店;一、二樓是商場及中式酒家,三、四樓為馬車會所,然後五樓以上全屬醫務所,是港島區頗有名的醫生樓。

這也許亦是它鮮為人訪的原因:要不是見醫生,幾乎找不到理由進入這幢大廈。

Trip advisor 某位用戶的形容,大概說出許多人的心聲:「不用特意到訪的一個小型商場」。

不能同意此話——萬邦行的真正靈魂,正正在於扶手樓梯直上的一及二樓,所謂「一個小型商場」𥚃。

大廈由甘銘建築師事務所(Eric Cumine Associates)負責設計,1971年落成啟用,而夾在地面與醫生樓之間的兩層商場,這些年來幾乎沒有變化,成功凝住了70年代的美學與時空,在中環的中心,更顯其獨特奇異。

好些店舖隨大廈落成初期開業至今,改衣、裁縫、珠寶、鈕扣、皮草、眼鏡、洋服等等,隱約能夠想像,當年這是服務中環上班族的行業,只是後來已不復普及。

走了一遍,已結業的吉舖也許不少,然而留下來繼續經營的商戶,大都抖擻精神,維持骨子,守住一種屬於中環的檔次,沒露出半點疲態,儘管可能沒太多人在意。

一樓女裝洋服公司Judy House,已有50年歷史,正在進行清貨減價。另有一家「富麗華洋服」,since 1976的字號,於富麗華酒店創業,22年前遷進萬邦行,標明上海手工,繼續為客人訂製高級西裝。

位處角落的「大麗雅美容院及理髮廳」,傳說中神秘的富豪髮廊,店內還會提供色情刊物予客人「閱讀」!

老店總是耐人尋味,而趣味往往由時日釀製。

商場樓底不如現在的高,攤開一條筆直走廊,方方正正,加上「不合時宜」的白光管,是如假包換的時光隧道。

偏好舊時代設計的人,在這𥚃該會感到目不暇給:貴氣的雲石牆壁,格外典雅的扶手設計,燈箱𥚃的懷舊襯色與字款,佈滿各處的「囉機字」(傳統手製膠牌上的字體),各商戶的人情味手寫告示,仍在展示七、八十年代的城市美學。

除了室內設計,萬邦行的外觀也是不容忽視的。

建築外牆由無數個三角柱編織而成,兩邊透穿出窗戶採光,形成生動有趣的視覺效果。

正面看像幾何結構的蜂巢,也似一本本張開的書;站在側面會見到一道接一道波浪,遇上日照,光影流動,硬邦邦的建築,莫名地出現跌宕有致的活潑感,讓萬邦行在同一街道上的商廈之中,顯得額外觸目,充滿好看的細節。

身在萬邦行商場,難免想起快將拆卸、灣仔分域碼頭的海軍商場,以及城內那些仍然存在,近年被籠統地稱為「死場」的商場空間。

城市空間,各有生命周期。有的曾經因時制宜地興旺,後來沒有追上時代步伐,因此殿後,沉靜。

但它們尚未離場,還有少數忠心的人在追隨,仍在心跳呼吸。

它們代表著某個年代的香港印記,這也許便是存在的最大意義,只是走得比正常世界緩慢。

而我們的城市,是否真的容得下這一種「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