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第61屆金馬獎,《九降風》、《百日告別》導演林書宇編導新作《小雁與吳愛麗》亦有獲獎:電影共獲得8項提名(包括最佳原著劇本、最佳女主角(夏于喬)、最佳女配角(楊貴媚)、最佳男配角(曾國城)等),最終亦有楊貴媚捧得女配角獎座。訪問導演之日得獎名單尚未揭曉,但相信導演與其太太夏于喬即使沒有獲獎,也不會介懷,因為兩夫妻的首度電影合作,已有不少得著:林書宇選擇以黑白拍攝《小》,加上多場的鏡像場口,還有其他電影語言、技巧,為觀眾帶來不一樣的「睇」驗,也豐富了自己的創作經驗;電影以母女關係為主題,也是夏于喬向丈夫提出的,結果也成就她一次精彩演出,對她與母親的關係也有幫助。
文、訪問攝影:Harrison
圖:《小雁與吳愛麗》官方提供、網上圖片
注意:以下內容含部分劇透
夫妻檔合作探究母女恨之源
《小》講述夏于喬飾演的小雁,在台南小鎮美濃因護母(楊貴媚飾)而過失弑父,被囚八年後返回小鎮生活,但與母親常互相埋怨,恨意不斷提升;同時間,一個長得跟小雁一樣,名為Ai-Lee(吳愛麗)的女子於城市修讀表演課以面對自己,她的出現,對小雁兩母女的關係有著深遠影響。
林書宇表示,他跟夏于喬是在工作環境以外認識,兩夫妻從未在電影上合作過,從而想作夫妻檔導與演的嘗試。「在構思故事期間,她提議拍攝一齣關於母女的電影,因她以前很在意跟母親的關係,大家言語上的衝突,致關係欠佳,從而想以電影表達母女間複雜的感情。而作為男性導演的我,起初在構思母女故事方面也難以找到一切入點,後來看到一宗新聞,是兒子為護母而殺了家暴父親,我感到十分震撼,這樣的家庭悲劇如發生在女兒身上,她與母親怎樣面對將來?一個已不在世上的爸爸又為她們帶來怎樣的壓力?我從這構思慢慢寫成這故事。」
電影中小雁與母親傾談不夠一會,常會說中對方「死穴」而吵罵,甚至互相掌摑。林書宇笑言,現實中夏于喬的媽媽,有時也真的「不說好話」:「我太太年輕時對其母一些帶貶意的說話,或會感到受打擊,但現在她也不會放在心上了。記得今次金馬獎公布入圍名單時,她媽媽是首先從朋友口中得知女兒獲提名,但她的反應是:『有冇搞錯?是你看錯聽錯嗎?』我太太聽過會以笑來回應。而這其實是她媽媽對女兒有高要求,才有如此的懷疑。及後她看了首映,便向女兒說:『你真的演得好,金馬獎單位方面沒有搞錯!』母女的關係、情感就是這麼微妙,但肯定是會關心對方。」
機緣巧合而有所成
林書宇的作品,對角色感情描寫細膩,特別是母女關係,像他執導的《星空》,又或他任監製的《美國女孩》,對母女複雜的情感都會有溫情深厚的筆觸,從而覺得他擅於處理有關題材。但他笑言這或許是一場誤會:「《星空》中小女孩要面對父母離婚,她跟母親的關係當然會有一定描寫;《美國女孩》是導演阮鳳儀帶自傳色彩的電影,訴說她跟媽媽的故事,自然有不少母女戲份。亦好像《小》都是先由我太太提議,從而創作出這個關於母女的故事。總之一切都是巧合。」
說到巧合,也得要一提電影的拍攝場地──台南的偏鄉小鎮美濃。林書宇說:「拍攝此片時需要在高雄這邊獲得經濟上的幫助,便直接於高雄拍攝,在當地尋找場景,之後我身處一小鎮雜貨店,發覺這裡簡樸、懷舊的氣息相當吸引,很適合戲中的要求,然後才發現這裡就是美濃。而當地是客家村莊,我索性也要求主要演員說客家話,符合當地生活日常。其實從事創作,多少也因機緣巧合而成就作品,過程中你遇上合適的,便找著重點順其自然發展,不用過多『斧痕式』處理,最終可會創作出喜出望外的作品。」
黑白與鏡像運用強化主題
觀看《小》時,會不難發現,戲中有不少鏡像的場口,例如母女各自照鏡,還有一些倒影的鏡頭等。林書宇如此安排,就是強調母女之間的相似:「她們照鏡時,看到的是自己,同時也像看到了對方似的,大家也有做錯,大家也會切身感受對方一切。除此之外,我還安排了一些重複的場口,更強調了母女的相似,好像小雁先到父親的情婦所工作的學校找她,之後小雁母親亦到同一地方尋找情婦,這兩場在取鏡角度幾乎一樣,突顯兩母女所作出的行為、反應是完全一樣。」
除此之外,林書宇更首次以黑白攝影拍攝全片,帶來一些懸疑、不安之感。他表示黑白拍攝的確存在某些困難:「有時在強調電影內的時間性會有一些困難,特別在一些戶內的環境,白天、黃昏,甚至晚上時看來的效果其實差不多,得靠聲音、光影及其他拍攝技巧來呈現。但黑白帶來的純粹,能讓觀眾更直接感受角色的情感。而說回時間性,黑白又像予人一種永恆的感覺,正如上述提及,黑白帶來電影中時間的不確定性,但同時令電影在若干年後放映,能保持同樣的韻味。」而當然,黑白拍攝是形式的一種,還要有其他的表達手法等配合,才令影片邁向完美。對於近年特意以黑白拍攝的電影,例如《冷戰戀曲》(Cold War)、《凡事哈》(Frances Ha)、《羅馬》(Roma)、劇集《雷普利》(Ripley)等,他都讚不絕口。就以《羅馬》為例:「有一場女主角在傢具店內時,外間發生暴動,一般商業娛樂片或會將鏡頭直接跳至街外大環境展現那種混亂情況,但它整個處理,主要是從店內向外望的視覺範圍,因導演明白,這一種是要呈現角色面對暴動的反應,而不是暴動本身。」
還需要電影院嗎?
《小雁與吳愛麗》在台灣公映首周,票房不理想,當時林書宇也在社交媒體作出提問,想了解觀眾不走進電影院看電影的理由。幸而隨著口碑傳頌,《小》第二周上映票房逆轉上升。對於公映初時票房不理想,林書宇回憶道:「或者我對事情過於樂觀。也當然我會作出反省,拍攝電影對於我來說是造就一作品,但它一放到市場便成商品,從而有更多細節要考慮,如觀眾喜歡看甚麼等。」而近年,尤其是在新冠疫情過後,觀眾也趨向留在家看串流,因此要怎樣吸引觀眾到戲院看電影,其實已屬全球市場問題。林書宇說:「其實近年電影業也曾作出不同的嘗試吸引觀眾入場,例如3D電影等。荷里活方面會主要以大製作,千軍萬馬的場面來吸引觀眾,但還有其他同樣講究電影語言的影片,從另一度去思考,亦特別會在大銀幕更能感動觀眾。鏡頭運用、場面調度精準的電影,在大銀幕觀賞才能體驗到其出眾之處。電影院還需要生存的,例如Marvel的超級英雄電影總不乏捧場客,包括我在內!但同樣我也希望在大銀幕看到其他普遍被定義為藝術片的電影,像貝拉‧塔爾(Béla Tarr)、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等的作品,也是必須要在大銀幕觀賞才能領略到他們的風格、技巧,帶來更多思考空間,如在家中電視觀看的話,只為作溫習、重溫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