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直播雙手的演奏概念 《黑盒音樂》|反思樂團音樂的本質

香港創樂團2025/26樂季揭幕音樂會,將丹麥作曲家Simon Steen-Andersen的名作《Black Box Music》(港譯:《黑盒音樂》)於8月中帶來作亞洲首演。一個反思指揮、樂手與音樂關係的當代音樂作品,出乎意料地富娛樂性,甚至可以說是合家歡節目。作品2012年首演至今,已先後到過倫敦、紐約、巴黎、柏林等數十個歐美城市,相當受歡迎。

文:Ida
圖:Kurt Chan、香港創樂團提供

音樂會選址西九自由空間大盒,舞台設計有別於平常的音樂會,觀眾席排列成長方形置於場地中央,14位來自創樂團的樂手分成三組,坐在觀眾席的左右兩旁及後方。觀眾和樂手一起面對前方的大銀幕,銀幕下站著一位應該是指揮的表演者,他面前放著一座比皮影戲燈箱還要大的黑盒。

Simon Steen-Andersen的名作《Black Box Music》,首度來港。
Roberto Maqueda 本尊

瘋狂的指揮,音樂現場這構成

《Black Box Music》一開始,大幕銀出現紅色布幕拉開的影像,一雙巨手隨即佔據幕銀,做著指揮會做的動作,樂手跟著雙手的動作演奏。那是銀幕下方表演者Roberto Maqueda伸進黑盒的雙手,透過實時影像傳送到銀幕讓觀眾和樂手看着黑盒內的舉靜。

剛開始,指揮和樂手的合作尚算對辦。未幾,銀幕上那雙巨手開始加入非正常指揮該做的動作,例如右手為左手把脈,或是只伸出拇指及尾指做出電話收線的手勢。只看畫面,你會覺得左手和右手在吵架,同時又會懷疑雙手正在罵樂手。若你轉身察看,會見到一眾樂手邁力演奏,奏出對應畫面的樂聲。

表演愈看愈有趣,黑盒內的雙手是位瘋狂指揮家,像古早卡通的科學家。黑盒外操控雙手的表演者既忙碌又認真,沒半點瘋狂的情緒。

至演出中段,銀幕上的雙手拿出音叉、橡筋自行演奏,有一刻你會問:我聽的聲音是來自黑盒抑或樂手?你再轉身望望,樂手仍追趕著畫面演奏。雙手陸續用風扇、紙杯、汽球等物件在黑盒內造了一個會自行發聲的裝置。這時樂手要追趕的已不只是有主人操控的雙手,更是帶有隨機成份的聲音裝置,把整個作品推向高潮。汽球的聲音除了由樂器演繹,樂手亦預備了實物汽球發聲。演出隨汽球靜止下來結束。

Simon Steen-Andersen的作品擅長帶出被忽視的重要課題。
觀眾被前面的銀幕,及左、右、後方的樂手包圍。

坐在樂手的位置看音樂

直面指揮雙手是音樂會觀眾少有的視角,除非音樂會場地開四面台(例如: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否則觀眾很難看到指揮的正面,Simon Steen-Andersen的《Black Box Music》讓觀眾被樂手包圍,代入了樂手的視角去欣賞這場反思視聽關係的演出。指揮因此亦成為要面對觀眾的一員表演者,有別平常靠背影招呼觀眾。指揮雙手通過畫面被放大,突顯了指揮作為操控者的角色。而到底所謂的「操控者」是否絕對的操控者?原則上應該是按指示演奏的樂手,又是否只按指示演奏?樂手又有多大的自主性?樂隊演奏的聲音追根究底是如何構成?Simon Steen-Andersen的作品擅長帶出被忽視的重要課題。《Black Box Music》2012年在丹麥首演,已先後到過倫敦、紐約、巴黎、柏林等數十個歐美城市演出,最新一站來到香港。

香港創樂團節目總監、作曲家盧定彰為呼應Simon Steen-Andersen的《Black Box Music》創作新曲《回響》(Antiphon),給是夜音樂會打頭陣。他沿用《Black Box Music》的十四人樂隊設定,將左、右、後排的樂手分為三組,分別演奏相似的素材,透過節奏、速度等變化產生對唱(Antiphon,按:原為早期教會合唱團互相頌唱經文的傳統,現在泛指一些互相答應的對唱音樂。)效果,結合視覺藝術家余穎欣創作的實時影像,令大銀幕上每個圖案與樂手的現場演奏同步,將音樂視覺化,成為「不能踏入同一條河兩次」的動畫,在形式上和概念上回應Simon Steen-Andersen的「黑盒」概念。

更驚喜的是當音樂會結束,燈光亮起,原來Simon Steen-Andersen坐在觀眾席的正中間位置。樂手包圍觀眾,樂曲的主腦卻藏在觀眾群中央,給觀眾多一個思考的切入點。

盧定彰的新曲《回響》(Antiphon),結合余穎欣的實時影像創作。
《回響》沿用《Black Box Music》的十四人樂隊設定。

中小型樂團的生存完間

香港創樂團作為一個中小型樂團,這場開季音樂會絕對是超額完成,不止將有意思的歐洲作品帶來香港首演,更寫新曲與作品對話。翻閱樂團的節目手冊,發現今季不少具創意又有幽默感的節目。

入場聽管弦樂,香港觀眾習慣追名牌樂手、樂團,排場最少要像「香港管弦樂團」,奏貝多芬、莫扎特。實際上,管弦樂的生命力遠超於此,發展到今天,結合視聽之娛,和不同界別互動的同時,亦是一件有分量的思考工具。中小型樂團的彈性和機動性,有利於跳出傳統觀念的框框。香港的表演藝術生態在可見的未來將會變天,中小型藝團能否捱過風浪,屹立自主,不單取決於演奏或演出實力,更取決於藝團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