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_FI

三大屋邨重建在即︱回首香港昔日公屋妙絕設計

剛公布的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邀請房委會研究重建西環邨及馬頭圍邨,增加公營房屋單位供應,其中樓齡已逾63年的西環邨,更是中西區的唯一一座公共屋邨,其依山而建的風格,以當時的建築技術來說實在令人驚嘆!至於馬頭圍邨則是典型屋邨,不過如此的空間感,現在不少豪宅住民也趨之若鶩!其實相對現在倒模即成的新公屋,舊公屋各樹一幟,各具特色,不過不少樓齡已高,現在重建也是無可厚非,就趁還能看到去懷緬一番吧!

文、圖:Keith

公營房屋 公屋重建 香港人 香港回憶 集體回憶 特色建築 建築 西環邨
西環邨已逾63年歷史,終於踏入重建倒數的階段了。
公營房屋 公屋重建 香港人 香港回憶 集體回憶 特色建築 建築 馬頭圍邨
馬頭圍邨位處九龍心臟地帶,加上港鐵沙中綫效應,成為重建的新一員也是理所當然。
公營房屋 公屋重建 香港人 香港回憶 集體回憶 特色建築 建築 華富邨
華富邨被貝沙灣、置富花園等高級豪宅環抱,平民豪宅之名絕非浪得虛名。


① 中西區唯一公屋西環

西環邨
地址:西環加多近街52-60號
落成年份:1958-1959年
座數:5座
居住人數:約2,100人
預計清拆年份:待加惠民道公營房屋項目2029年落成,西環邨首批居民調遷,便可開展西環邨重建工作

港島區第三座公共屋邨

中西上環都好,都是寸金尺土,故全區公共屋邨只得一座,就是施政報告提出要重建的西環邨!施政報告提出會邀請房委會,在合適條件下研究重建,預計西環邨在重建後,單位數量由600伙增至1,100伙,現有居民可調遷至附近的加惠民道公營房屋項目,屆時西環邨將會重建。

想當年,西環邨未建之時,這是摩星嶺一帶的一座小山丘,1955年屋宇建設委員會宣布興建,最初計劃叫「加多近街房屋計劃」(Cadogan Street Housing Scheme),直至1958年入伙才將邨名定為「西環邨」,成為繼模範邨及北角邨後,港島區第三座公共屋邨,亦是第二座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興建的屋邨。

公營房屋 公屋重建 香港人 香港回憶 集體回憶 特色建築 建築 西環邨 斜坡
依斜坡而建的西環邨,斜度最高達45度,以當時技術建成可謂巧奪天工。
公營房屋 公屋重建 香港人 香港回憶 集體回憶 特色建築 建築 西環邨 東苑臺 加多利街
西環邨的東苑臺位於加多利街,是邨內唯一一座獨立樓宇,其餘4座則是相連。
公營房屋 公屋重建 香港人 香港回憶 集體回憶 特色建築 建築 西環邨 殖民地發展福利基金
西環邨發展的地盤平整費用,是由殖民地發展福利基金(Colonial Development and Welfare Fund)撥出。


行政長官別墅設計者操刀

整個項目由曾任工務局總建築師、設計過港督粉嶺別墅(今行政長官別墅)的Mr. T.S.C. Feltham負責整體規劃及設計。全邨只有5座樓宇,亦是屋建會興建的全部屋邨中最細小的一個。由於興建的位置處於加多近街山坡之上,斜度最斜達45度,由於平整山頭費用高昂,而屋建會又面對財政緊絀,成本上升的狀況,故建築改以其地形特點,樓宇往上延伸,從山坡上拔地而起,不過比較徙置事務處同時期興建的如石硤尾邨、李鄭屋邨等,西環邨質素已勝一籌。

公營房屋 公屋重建 香港人 香港回憶 集體回憶 特色建築 建築 西環邨 樓梯
4座「臺」合成的U字,互相連接,也讓居民直接乘升降機到達,不用撐中央的「層層疊」樓梯,不過晨運還不錯!
公營房屋 公屋重建 香港人 香港回憶 集體回憶 特色建築 建築 西環邨 走廊
走廊通風,空間感強勁。
公營房屋 公屋重建 香港人 香港回憶 集體回憶 特色建築 建築 西環邨 外牆
儘管曾翻新過,不過依然遮擋不了斑駁的外牆,訴說著歷史的痕迹。

唯一以 「 臺 」 定名的公共屋邨

西環邨亦是本港少數不以「樓」作字尾命名的公共屋邨,叫「東苑臺」、「南苑臺」、「西苑臺」、「北苑臺」和「中苑臺」,除「東苑臺」是獨立樓宇外,其餘四座實際屬同一幢成U字形的建築,中間與斜坡合成一個鏤空大天井的樣子,滲出滿滿的空間感,佈局匠心。

相比屋建會的第一個屋邨北角邨,由於梗房成本高昂,西環邨不得不降低人均居住面積標準,以及降低設計水準,包括取消梗房間格,又要取消各單位的獨立信箱等,不過相信對現在不少在擠逼居住環境生活的香港人,西環邨已經夢寐以求的安樂窩了,不知道未來清拆重建後,西環邨又會否變成另一座「倒模」屋邨?

公營房屋 公屋重建 香港人 香港回憶 集體回憶 特色建築 建築 西環邨 髹油 老齡公屋
2009年的髹油工程,為這座老齡公屋髹上一份童真。
公營房屋 公屋重建 香港人 香港回憶 集體回憶 特色建築 建築 西環邨 域多利道 加惠民道
為方便車輛出入,屋建會更特地興建連接域多利道及西環邨中央的加惠民道。
公營房屋 公屋重建 香港人 香港回憶 集體回憶 特色建築 建築 西環邨 加惠民道 維港 硫磺海峽 海景
行出少少加惠民道,便可躲開高樓大廈,看到維港硫磺海峽的景色。


② 四平八正馬頭圍

馬頭圍邨
地址:土瓜灣盛德街9號
落成年份:1962-1965年
座數:5座
居住人數:約5,000人
預計清拆年份:待鄰近盲人輔導會的一幅土瓜灣地皮興建公屋,約於2027至28年落成後,便可開展馬頭圍邨重建工作

一樓一圖案別具心思

走過一圈馬頭圍邨,其實是一個很典型、傳統的公共屋邨,是屋宇建設委員會首個自行設計的屋邨,由委員會建築師廖本懷和范夫先生設計,1962年落成入伙(洋葵樓1965年入伙),而馬頭圍邨的設計,亦成為以後不少公共屋邨設計的參考。全邨由五座舊長型樓高14層的樓宇所組成,最讚是樓宇的定名,分別為「洋葵樓」、「水仙樓」、「玫瑰樓」、「夜合樓」及「芙蓉樓」,而且每座樓宇都有一個圖案以茲識別,比現在只在樓宇牆身放字,更富心思!

公營房屋 公屋重建 香港人 香港回憶 集體回憶 特色建築 建築 馬頭圍邨 樓宇名 玫瑰樓
當年採用5種花作為樓名,換上現在,可能叫馬X樓、馬Y樓了。
公營房屋 公屋重建 香港人 香港回憶 集體回憶 特色建築 建築 馬頭圍邨 樓宇名 洋葵樓 天竺葵
洋葵樓的洋葵是什麼?其實看英文「Geranium」,即是天竺葵,明了!
公營房屋 公屋重建 香港人 香港回憶 集體回憶 特色建築 建築 馬頭圍邨 樓宇名 馬頭圍道
洋葵樓附著馬頭圍道而建,比其他樓宇晚三年(即1965年)建成。

重建後單位多一倍

據政府消息指出,當鄰近盲人輔導會的一幅土瓜灣地皮興建公屋,約於2027至28年落成後,將提供約600個單位安置馬頭圍邨部分居民,而馬頭圍邨屆時亦會分批重建,待原址重建後再逐批遷置現有住戶,預計馬頭圍邨重建後提供約4,000個單位,比現時2,075個單位數目多出一倍。

公營房屋 公屋重建 香港人 香港回憶 集體回憶 特色建築 建築 馬頭圍邨 馬頭圍道
從高空俯瞰,就看到馬頭圍邨的5座樓宇,其實是相連的。
公營房屋 公屋重建 香港人 香港回憶 集體回憶 特色建築 建築 馬頭圍邨 中央 公共休閒空間 康樂設施
屋宇的中央部分闢作公共休閒空間,小朋友和老人的康樂設施齊備。
公營房屋 公屋重建 香港人 香港回憶 集體回憶 特色建築 建築 馬頭圍邨 九龍城區少年警訊會所 會堂
隨著人口老化,會堂設施多年前已被活化成九龍城區少年警訊會所。

此馬頭圍不同彼馬頭圍

馬頭圍邨的現址以前是一條歷史一匹布長的村落——二皇殿村!當時的馬頭圍,位置卻在現時聖德肋撒醫院旁露明道公園對面,原名「古瑾圍」,是因九龍寨城附近的龍津碼頭而得名「碼頭圍」,後來才簡化為「馬頭圍」。二皇殿村,二皇指的就是宋帝昰和宋帝昺,相傳他們與忠臣陸秀夫逃難至官富場(今九龍城一帶),半年後元軍追至,兩帝被逼移至荃灣及大嶼山一帶,不過部分臣子選擇留守定居,他們落地生根的村落,就是「二皇殿村」,以紀念兩位宋帝。後來避諱,甚至數百年後清嘉慶年間的《新安縣志》及1863年香港政府的九龍規劃地圖,村名也曾改成「二黃店村」。

公營房屋 公屋重建 香港人 香港回憶 集體回憶 特色建築 建築 馬頭圍邨 垃圾槽
馬頭圍邨一眾樓宇的垃圾槽成外露流線形,在香港屋邨之中別樹一格。
公營房屋 公屋重建 香港人 香港回憶 集體回憶 特色建築 建築 馬頭圍邨 懷舊商舖 上居下舖
上居下舖是不少香港屋邨的傳統佈局,這裡的商舖未受連鎖侵襲,停留了在昔日美好的時光。
馬頭圍邨貼鄰、房協於1965年興建的真善美邨,亦擬於短時間內重建。


③ 最後探戈華富邨

華富邨
地址:薄扶林瀑布灣
落成年份:
華富(一)邨 – 1967-1969年
華富(二)邨 – 1970-1971年
華翠樓、華景樓 – 1978年
座數:5座
居住人數:約12,800人
預計清拆年份:2027-2032年
華翠樓、華景樓 – 2037-2038年 

拆卸配合新港鐵站

除了施政報告提及的西環邨及馬頭圍邨,公屋樓王的華富邨,亦於早前被提及將於2027年伊始進行重建。現時5幅華富邨附近土地,包括華景街、華富邨以北、華樂徑、雞籠街南和雞籠街北,將會用作安置屋邨之用,合共提供8,900多個公營房屋單位,分期接收華富邨居民,未來政府當局計劃斥資1至2億元,興建兩條橫跨石排灣道的行人天橋,連接五幅用地及現有社區。華富邨則會分三期重建,第一批拆卸的樓宇,包括華安、華樂、華昌、華泰及華建樓,將配合擬於2026年落成、設於華安樓與華樂樓之間華富道地底的港鐵南港島綫(西段)華富站。

公營房屋 公屋重建 香港人 香港回憶 集體回憶 特色建築 建築 華富邨 華泰樓 華富(南)巴士總站
華富(南)巴士總站後的華泰樓,是首批被拆卸的樓宇之一。
公營房屋 公屋重建 香港人 香港回憶 集體回憶 特色建築 建築 華富邨 華安樓 華樂樓
夾道歡迎的華安樓(左)及華樂樓,亦是首批清拆以配合港鐵華富站的建成。

自給自足市鎮式屋邨

當時發展華富邨,是希望邨內居民可以自給自足,故此整個屋邨以市鎮的形式出現,更破天荒設立商場,街市、停車場、學校、圖書館等設施應有盡有,圖書館更是大會堂之外港島的第二間。至於屋邨設計亦有別於政府的徙置區,單位擁有獨立廚房、浴室及露台,整體規劃亦講求與自然環境配合,近海的樓宇通常較矮,而遠離海邊的則是高過20層的雙塔式大廈,這樣令更多居民擁有海景,難怪被稱為「平民豪宅」,而大部分1970至80年代由房委會規劃後落成的公共屋邨如長青邨、禾輋邨等,也是依華富邨為藍本。

公營房屋 公屋重建 香港人 香港回憶 集體回憶 特色建築 建築 華富邨 華安樓 華樂樓 華富商場
商場比較老式,不過貫徹讓居民一站式得到生活所需,讓居民自給自足。
公營房屋 公屋重建 香港人 香港回憶 集體回憶 特色建築 建築 華富邨 華富商場 華貴邨
華富商場現有電梯與山腳的華貴邨連接,方便兩邨居民交流。
公營房屋 公屋重建 香港人 香港回憶 集體回憶 特色建築 建築 華富邨 傳統屋邨
樓與樓之間有充足的空間感,是傳統屋邨的特色。
公營房屋 公屋重建 香港人 香港回憶 集體回憶 特色建築 建築 華富邨 傳統屋邨
在樓宇牆身簡單偏小的樓名,是華富邨的特色,很有美感,在香港買少見少了。

前身真是亂葬崗

現時的華富邨分五期落成,近海的一邨由1967年11月至1969年2月分階段落成,近薄扶林道的二邨則於1970至1971年間落成,華翠樓及華景樓則在1978年加建,人口最高達5萬人!跟馬頭圍邨一樣,華富邨同樣是屋建會的傑作,由廖本懷設計,1968年9月更邀請時任港督戴麟趾主持華富邨的開幕典禮。

由於該邨當時位處偏遠,交通只倚靠狹窄的薄扶林道,加上屋邨原址為雞籠灣墳場及日治時期的亂葬崗,如1880年東華醫院已在此設立「遭風義塚」,安葬1874年颶風侵襲的遇難者,到1959年才遷往和合石。這數十年華富邨鬼故多籮籮,如瀑布灣有水鬼找小孩做替身、升降機有著軍服的屍體、居民協會對上巴士站有副不能移走的棺材等等,信不信由你,反正這令華富邨落成之初未有太多市民申請入住,也想不到後來會愈住愈多人,至今人口老化,真是滄海桑田。

公營房屋 公屋重建 香港人 香港回憶 集體回憶 特色建築 建築 華富邨 瀑布灣道
近海的樓宇,如瀑布灣道兩邊的樓宇通常較矮,而位處山上的樓宇通常較高。
公營房屋 公屋重建 香港人 香港回憶 集體回憶 特色建築 建築 華富邨 分體式冷氣機
華富邨這些老邨都沒有預留冷氣安裝位,大部分住戶都選用分體式冷氣機。
公營房屋 公屋重建 香港人 香港回憶 集體回憶 特色建築 建築 華富邨 華富新邨 政府宣傳短片 譚炳文
據聞華富邨初時入住率欠佳,故政府當局還拍攝宣傳短片《華富新邨》,更出動已故知名配音王子譚炳文聲音導航。
公營房屋 公屋重建 香港人 香港回憶 集體回憶 特色建築 建築 華富邨 華富新邨
華富邨臨海而築,部分住戶可在每天天晴時,欣賞醉人的日落美景,不知道未來夕陽美景,是否都變成豪宅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