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Image, OG Image(new - AGNES)

跑馬地睇樓|尋覓Wes Anderson美學場景

你未必一定喜歡美國鬼才導演Wes Anderson的作品,但大概都會對當中的影像風格留下印象:對稱,置中,乾淨,重複排列的圖案,柔和的復古色調,構圖近乎病態地絕對潔癖,但又莫名地讓許多人覺得治癒。

這種簽名式風格,近年在社交媒體引發「美學效應」:最初是紐約客Wally Koval 2017年跟妻子在IG開設的Accidentally Wes Anderson專頁,記錄城市𥚃意外發現「很Anderson」的一些畫面,向導演致敬。

本來無傷大雅的生活習作,很快牽動世界各地的Anderson戲迷瘋狂追捧,一起參與發掘景點,至今粉絲人數已達驚人的189萬,並漸漸跳出IG專頁,進入真實世界,發展成社群、旅行指南,印刷成同名攝影集,在東京、倫敦、首爾等不同城市舉行展覽,而香港有兩個地方給列入書裡:彩虹邨及維園網球場,被認為符合Anderson視角。

假如Wes Anderson真的來到香港,去彩虹邨和維園固然很好;但我特別想帶他到跑馬地走走——不因為那裡特別高尚,而是短短的半小時步程,已經遇到好些漂亮建築,跟導演的美學不謀而合。

回看當初,跑馬地也許一早注定是優雅的。1920年代政府開始積極把它發展為富裕住宅區,將本來的黃泥涌村移平,傳統客家村屋全數拆走,拍賣官地,主力興建平房,還特別規定建築不得超過三層,採用西式設計,刻意營造城市後花園的模樣。

二戰後城市大興土木,當年的三層式洋房大部分已經消失,重建成唐樓或更高的大廈;不過只要走進毓秀街,短短一條街道已有三幢戰前洋房,包括11,15及17號,都是獲評級的歷史建築,而且當中兩幢不約而同地在去年翻新完畢,擦亮外衣,可以藉此想像從前平房林立的景象。

先說17號:已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毓秀街17號,建築年份約在1929至1932年間,柔和的粉藍外牆,直線與方格是重要構成,不作多餘添飾,懂得小即是美的哲學,木製窗框尤其端莊大方——要不是附近環境過份擠逼,它絕對有資格成為Wes Anderson 作品裡的取景場地。

需要注意的是,根據古諮會2017年的會議紀錄,此建築物一 、二樓正面外牆原本建有露台 ,後來前業主基於安全理由,在十多年前把露台全部拆除 ,一度破壞了原建築設計。

兩年前現任業主展開修復工程,終於把露台還原為本來模樣。

而古諮會表示樓房內部保持完好 ,木樓梯和地 磚均「狀況極佳」,認為文物價值不低。

至於旁邊的15號住宅,是城內少數依然保存一梯兩伙(即兩個街號共用一組樓梯)的舊式正規洋房,份外顯出大宅的不凡氣派。

正因這個先天條件,建築完美呈現左右對稱的格局,紅磚綴以粉綠露台,二、三樓設有落地法國式大窗,揉合意大利文藝復興與愛德華時期的建築風格,典雅得不能置信。

就連地下的車房亦一絲不苟,置於中央的散熱氣窗,帶有古羅馬公共浴場𥚃常見的半圓扇窗(Diocletian Window)的影子,骨子𥚃暗示著品味。

大宅約建於1932年,現任業主為大生銀行馬錦燦家族,2009年獲列為二級歷史建築。

Photo credit:F11 Foto Museum

第三幢古宅站在11號,比較為人熟悉,現時是「F11攝影博物館」,建於1930年代,是三級歷史建築。

現任業主為古諮會主席蘇彰德,在2012年購入房子,翻查大量歷史檔案,每個建築細節均認真地進行修復,包括露台及處於後巷、從前供家傭上落的「妹仔梯」等。

外牆保留上海批盪,還有幾何、線條、放射等設計細節,都是值得細看的裝飾藝術(Art Deco)的建築風格。

較為可惜的是,11號的F11攝影博物館正在進行修葺,暫時閉館,外牆包上防護網,毓秀街少了一抹優雅的黃。

離開毓秀街,沿斜坡往高處走,進入更寧靜的跑馬地,成和道上的兩家學校建築,並排著,不容擦身而過的美麗。

右邊是寶血小學,站在荷塘道轉角處。1954年落成的校舍,跟一般近代學校建築沒兩樣,但就擁有非常精緻的「門面」:圍住主建築是一道花崗石矮牆,拉出兩邊樓梯,入口設計成山形拱門,看著竟有些許城堡的味道。

有趣的是,本來建築並沒那麼俏麗,外牆曾是樸素的米白色,直到近年整座髹上夢幻的芭比粉紅,登時成為Wes Anderson電影宇宙裡的場景。

而寶血小學對面是私營的帝京香港幼稚園,氣質大異其趣,低調地站著,神態婉約。

三層式平房,美麗在那拐彎的弧度,而露台欄杆設計異常優雅。

很少為人提及的里,這建築曾經是樹仁書院(樹仁大學前身)的創校校舍,1971年在成和道開校,由於地方有限,只有六個課室,當年還得分日夜校授課。

沿路再上,經過藍塘道、蟠龍道和箕璉坊等各處,零星看見一些舊年代平房,部分已獲評級。

近代落成的樓宇,像1970年建築的惠園,或是81年入伙的榮慧苑,半圓設計的露台,某個角度如氣球,也似甜美的蛋糕,儘管不屬古建築,都各有趣味,有停步觀賞的必要。

常說「跑馬地好靚」,也許它的靚,全都直接站在街道上。

聽過一種頗為幽默的說法:住在跑馬地的人富有,出入點對點駕車往返,反而鮮有機會在區內散步,不大知道跑馬地的一些美麗。

那些由前人興建的建築,民宅與學校,是否真的能夠擠進Accidentally Wes Anderson之列,其實不太重要——值得記住的是,跑馬地由當初那個讓亡靈安息的墳場地區(這也是本名Happy Valley「快活谷」的由來),到後來以平房粉飾點綴,建立成安居之所,鳥語花香,一路走來,值得被清楚看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