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到橋頭生活節-og

明日,不要大嶼|船到橋頭生活節

香港可以有瀨戶內藝術祭嗎?或者應該這樣問:香港需要有瀨戶內藝術祭嗎?

這些年曾經去過藝術祭的,大概腦內都會閃過這問號。

然後今年12月4至6日,出現一個「船到橋頭生活節」。那是貫穿坪洲、長洲、梅窩和芝麻灣四個地方的活動,由一條橫水渡航線穿梭:1973年7月1日開始運作,當時由油麻地小輪營辦,至2000年由新渡輪接辦,來往坪洲至長洲,經梅窩及芝麻灣,主要服務島民。

到時參加者按班次落船上船,便可跳島參與不同活動,由一個島前往另一個島,海岸風景也是節目。

這樣一種旅行,無疑叫人想起瀨戶內藝術祭。活動發起人是三個坪洲居民,有藝術家也有城市研究學者,他們坦言最初瀨戶內的確是思考的起點,可是很快便已打消念頭——瀨戶內藝術祭的源起,是為了振興偏遠老化小島的經濟;而香港離島近年吸引愈來愈多城市人遷入,小店相繼冒起,由是愈來愈年輕,根本沒振興的需要,重點反而是:如何保住海島的珍貴,不因為發展而被迫變臉,最終失掉本色?

相對瀨戶內的置入式藝術,他們想要走另一條路,把小島本來就已存在的東西,以藝術文化,以最生活與在地的方式去呈現。

不叫「藝術節」,因為與島民商量後察覺以藝術之名過於離身,決定把策展定位調整,目標並不在於把城市人帶往離島,而是「生活」。參與的藝術家、農夫、手作人等等,許多都是島民身份,透過放映會、建築裝置、工作坊、音樂表演、散步導賞、以物易物等,叫人重新認識香港離島,不只吃喝玩樂,不只打卡消費。

簡單舉個例子:坪洲紮作師傅將會與瑞士建築學系教授(同為島民)合作,創作一件糅合竹紮與公共設計的作品,去回應離島常見的空間議題。

由城市搬進坪洲的建築系教授,與島上紥作師傅合作,透過設計與工藝去服務社區。

所有活動與節目,說到尾都是幌子,真正要說的大抵是,香港海域很美,美在生態歷史與人文意義,不容輕易破壞。

生活節的名字,非常香港,非常此時此地: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然而當明日大嶼粗暴地來到門前,我們都清楚知道,一切屬於海島的美好,只能消失。

船到橋頭,下船後真的有路可走?

【船到橋頭生活節】

日期:12月4至6日
地點:坪洲、梅窩、芝麻灣、長洲
詳情:interislandfestival.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