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光漢與袁澧林合演愛情片,論主角顏值已達悅目之效,二人演出的新作《他年她日》自然有一定吸引力。至於要怎樣做到賞心、感動人心?「Wrong Timing」可說是不俗設定,讓兩位主角各處時間進程不一的地方(女方過了一天,而等於男方過了一年),這樣的苦戀,觀眾也看得百般滋味在心頭!
《他》乃為獲香港電影發展基金資助的電影(影片在「薪火相傳計畫」中獲900萬港元補助),但在港要拍攝一齣科幻電影成本實在不輕,首次執導長片的龔兆平在此片得到監製張艾嘉的幫忙,預算控制得宜,以有效成本造就效果不俗的畫面之同時,加上他們二人與李栢翹合編這劇本,並非只注重男女相戀情節,而是將愛的描寫提升到更高層面,在賞心方面提升至另一層次!
文:Harrison
圖:《他年她日》官方提供
注意:以下內容含部分劇透
受網絡搞笑短片啟發
龔兆平曾執導多齣短片及廣告,亦曾任《飛砂風中轉》、《竊聽風雲3》、《華麗上班族》、《無雙》等電影的副導演,今次他首次執導長片《他年她日》,概念並非源自甚麼科幻大作或愛情經典,反而是來自網絡的一段惡搞片:每個經過學校某走廊裡的人,突然會變得與別不同。這細節令龔兆平想過,如果不同區域的時間速度並非一樣,究竟世界會變成怎樣?而這構思最終能轉化成一齣長片,乃是張艾嘉向他提及的「薪火相傳計劃」,問他有否一些故事想拍成電影,龔兆平向她提及上述概念及寫下了故事大綱,而她亦覺得可行,最後一個監製、一個執導而一同編寫了《他》。
天馬行空的故事,但有科學作根基:導演參考了真實的科學現象「重力時間膨脹」,當重力越大的地方,時間會過得越慢,因此袁澧林飾演的安晴身處的優日區,也是重力越大的地方;許光漢飾演的薯仔居於「長年區」,對比「優日區」時間過得特快(因此安晴初到長年區因不慣而猶如身處無重狀態般)。而張艾嘉亦演過、執導過愛情電影,亦曾執導過科幻電影《想飛》(與袁錦麟合導),對《他》這科幻愛情類型,與龔也相當合拍,而故事更由愛情擴展至大愛:作為實習醫生的安晴加入了「小鴿子」團隊,越過分隔兩區的重力牆,以到資源匱乏的長年區進行醫療救援,亦因為這種大愛也漸漸改變了薯仔的態度。這也成為電影另一觸動人心的地方。



簡約的科幻 對現世的諷刺
拍科幻片,並非要大搞特技大灑金錢,看看上世紀六十年代高達(jean-Luc Godard)導演的《阿爾伐城》(Alphaville: Une étrange aventure de Lemmy Caution),便會了解資金多少為其次,創意才是王道!當然《他》是不能跟這經典相比,但龔兆平藉著中型班的資金,加上對香港環境的了解,也為電影帶來不俗的視學效果,看到M+可成了優日區的醫院場景,田灣下水道也成了長年區具工業風的環境,說是未來景觀也沒有違和感,讓觀眾開眼界。
觀看《他》時,會有感編導是十分相信觀眾的,奇觀以外,多項細節還可擴闊了觀眾的想像空間:那道重力牆分隔了優日區和長年區,猶如一度圍牆把民族割裂,甚至令兩地人互有敵意,由古至今屢見不鮮;優日區猶如中產區域,但大部分人又看似活得麻木,安晴由理性變得冷漠,整個優日區看似十分冰冷,而長年區看來荒蕪,亦有政府、豪強壓逼,資源分配不均,但也知足常樂,薯仔等人民的衣著猶如小數民族服飾,面對生離死別以「歡送」看待,展現出一種豁達;另優日區「小鴿子」醫療團隊不惜冒險救助長年區的病人,跟現實中的志願團體冒生命危險到戰雲密佈處進行救援可互相觀照……看著看著,電影不只要你感受浪漫,亦讓你重新正視世界再作反思。




矛盾的浪漫也動人
戲劇的衝突位、矛盾處,往往能夠提升故事的張力,角色背景存在差距卻又能走在一起,也份外觸動人心。《他》在兩個主角的角色設計便有這不俗效果。安晴屬專業人士,薯仔則只為黃毛小子(安晴初見薯仔時,他只13歲),女的理性認真,男的輕佻,自然難以相處,女的也是由「教仔」開始;再到二人見面大家年紀相若,也多添了解,如安晴會理解到薯仔要照顧弟弟及區民之困難,由諒解漸轉為傾慕,薯仔少時由加入「小鴿子」只為多見安晴開始,到之後也明白這團隊的使命,為村民福祉不惜一切,二人的想法接近,又更了解對方,從而存在愛意(兩人在長年區逃避追捕,以及薯仔「飛身」搶救飄移中的安晴,在浪漫炮製方面效果也不俗);但後來再因兩者背景及想法的變化,大家看似越走越遠,,最終是二人能在有限時空可永遠一起,還是如「交叉」般匯聚一點後然後只會走得越來越遠,這也是電影帶來的懸念和動人處。
特別一提的是,《他年她日》實在是「度日如年」的最佳詮釋:安晴每來回兩區,在優日區每天思念薯仔的情景,會倍感難過;薯仔在長年區更是隔更長的日子才可見安晴到來,漫長歲月更是難熬。影片在這方面的處理可有不俗效果。


配角描寫有待改進
作為新導演,可能都會遇上同一問題,就是太貪心。上述內容可知張艾嘉及龔兆平要談及的議題頗多,但就是顧此失彼,所指的是一眾配角的描寫不足。其實兩位主角的設定也是較樣板的,但勝在二人表現也恰如其份,尤其是許光漢的亦莊亦諧,在極短暫的日子(在女主角眼中)看到他的成長哀愁,也是教人感動的(但許的髮形實不宜太浮誇,而無故多添一份喜感)。至於一眾配角的描寫,多是流於表面:陳輝虹作為小鴿子醫療團隊的領袖,擺出了智者姿態,但對其理念著墨不多,他跟長年區船長「老爹」(董瑋飾)的關係也是說了算,沒有懸念,對電影結局的推進也沒有什麼幫助;駱振偉演的優日區醫生疑似對安晴有好感,以及韓佩瑤飾演的巧兒對薯仔存有愛意,這兩角色的「典型」也不能令人留下深刻印象。但在《分貝人生》、《富都青年》有著不俗表現的陳澤權,在《他》中演薯仔的弟弟番茄亦有動人演出,簡單的舉動如吹口琴時,在困苦中帶來了暖意;還有許恩怡演長日區的孕婦還是亮眼的,角色樂觀性格也開正她的戲路。
特別一提是,筆者觀看的場次乃為國語配音版,部分演員沒以原聲演繹已打了折扣(尤其是陳輝虹的配音聽來更是格格不入),再加上整體配音與演員的情感演繹聽來有點不協調,從而或會令觀眾「出戲」,不知粵語配音會否較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