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土_FI

復耕務農「好老土」?︱梅窩居民X外區學徒 用農墟發掘生活新可能

「明日大嶼」提出至今,社會一直議論紛紛,在環境、本地產業的破壞面前,城鄉共融、發揮鄉郊潛力等宣傳口號頓時顯得蒼白無力。NGO「土地教育基金」自2013年成立以來,致力透過社區營造及公眾教育等方式,扶助本地農業、保育香港土地原貌,機構於2018年開展的梅窩 Farm to Table 計劃,近年以品牌「好老土」之姿重生:鼓勵年輕人成為9至10星期的大嶼學徒,從梅窩農夫、村落汲取並傳承傳統智慧,眾人更合力在六至八月期間舉辦集導賞體驗、工作坊、市集於一身的農墟,藉此連結社區與農業,同時發掘港人生活新可能。編輯部這次找來「好老土」負責人之一阿龍與兩位藍染學徒 Sally、Kate 跟大家講講,原來復耕唔單止唔老土,對城市人來說反而是「如獲至寶」。

文:Layne
圖:Layne、受訪者提供

梅窩山水甲香港 本地唔係只得荔枝窩

「我們將計劃的中心定為梅窩,皆因這個地方曾是大嶼山非常重要的農業站。1950年代,全港約有六至七個農業站,位於大嶼山的分別是東涌及梅窩(銀礦灣),當時主要以種米為主、後來則轉為種菜,一直有許多糧食出產,直至今時今日還有大概五、六個繼續營運的農場。」土地教育基金成員兼好老土負責人阿龍解釋道。從事環保工作的他在2018年搬到大嶼山居住,開始著手連結梅窩不同農場與餐廳,鼓勵他們以有機菜入饌,兩年前嘗試轉用月供菜包方式推廣本地農業,希望讓當地居民明白本地菜並不如大家想像中遙遠,「居民透過每月訂購新鮮菜包,會知道『哦,原來梅窩都有菜出嘅』,想大家多啲自己親身到農場食嘢或購買農產。」

農業復興 復耕 梅窩 農墟 好老土 土地教育基金 阿龍 對話
阿龍表示無論菜包,抑或農墟活動,背後目的都是希望吸引市民前來復耕梅窩土地。
農業復興 復耕 梅窩 農墟 好老土 土地教育基金 農場 草原農場 強哥
好老土計劃的固定合作農場,有草原農場、Winnie the farm、何氏果園、Dragontail Farm、微風農場,圖為草原農場負責人強哥(左三)與修讀 Service Learning 科目、前來體驗農夫生活的理工大學學生合照。
農業復興 復耕 梅窩 農墟 好老土 土地教育基金 農場 草原農場 強哥 彩虹甘筍
好老土的月供菜包不時會有市面上罕見的農產,例如需經歷110日生長期,有白、紫、黃、橙、紅、黑等顏色的彩虹甘筍。

據阿龍所述,梅窩農區的完整性就算放諸整個香港亦是數一數二,無論耕地或農業都保留得十分好,原因在於它坐擁獨特的地理優勢:「其實農區好著重地理與水文(註1),而梅窩河流的體系十分完整,有大地塘河、鹿地塘河等水源,河流最終匯集於銀河,這些水文是農業耕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所以我們認定了此地具有復興農業的潛力。」阿龍表示梅窩雖是彈丸之地,但人口卻約有7,000人左右,人口密度較高,變相社區與農產地之間的關係亦更為緊密,加上梅窩的農業歷史背景深厚,無論原居民或新住戶都會認為「耕田」是件好事、樂於參與其中。

農業復興 復耕 梅窩 農墟 好老土 土地教育基金 大地塘河 鹿地塘河 河流 圖象
大地塘、鹿地塘二河是梅窩居民自古以來的農業根基,當地最古老的3條農村——鹿地塘村、大地塘村和白銀鄉亦是依傍著這些河流而建。

「我們覺得梅窩這個地方除了旅遊及行山經過外,其實還有更多可能性,究竟大家來到梅窩,會不會發現這裡原來也能生產糧食呢?菠蘿、黃皮、青皮大冬瓜……其實這裡有著許多自家出品的農產,所以梅窩是有自己的『個性』,希望令外區人更認識到這個社區的特別之處。」阿龍又說,好老土的終極目標旨在將梅窩營造成農業社區的「示範單位」:農耕肥料來自社區廚餘堆肥、農產品在社區出售、農產釀酒發展第二產業(加工),直至炮製出一個「大嶼山製造」的招牌。

農業復興 復耕 梅窩 農墟 好老土 土地教育基金 農場 咖啡豆 地圖
除了一般農產外,近年亦有不少有心人開始在大嶼山,包括塘福、貝澳、昂平等地種植本土咖啡樹,而位於梅窩的微風田園更是整個大嶼山種植咖啡樹規模最大的農場,足足種植了超過100棵。
農業復興 復耕 梅窩 農墟 好老土 土地教育基金 果酒 梅窩荔枝山渡假山莊 手工製梅酒
阿龍口中的第二產業最常見產品便是以農產釀製而成的果酒(圖為梅窩荔枝山渡假山莊出品的手工製梅酒 $150/樽)。


用社區支援農業 藉夏季農墟重拾生命力

要做出「大嶼山製造」產品談何容易,第一步是要地方原料得到當地居民的認同與充份理解:「我們不想大家購買農產時,抱著像逛超市的心態,關係彷彿是『我係一個消費者,我嚟買你啲菜啦』,所以我們會在六月至八月週末在前身為舊米舖年豐的 The Humble Room 合共舉辦五次農墟。」

「大家來到的時候能見到負責耕作的農夫坐咗喺到,你可以直接問他『呀,呢個係咩瓜嚟?』,當中包含更多社區與生產者互動的成份,整套概念我們稱之為『社區支援農業』(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

不過阿龍苦笑道,由於六月初連續下了兩星期大雨,導致大部份農產產出不足,所以六月農墟能夠出售的農產種類並不多:「我曾經諗過6月25號的農墟會搞唔成,農產不足唯有將重心放在室內工作坊,如用大嶼山竹編製竹編品、以本地植物入饌的廚藝班等,但好彩後來雨後轉晴,所以本月將有方才提及的菠蘿、黃皮、苦瓜及青皮大冬瓜等農產。」

農業復興 復耕 梅窩 農墟 好老土 土地教育基金 菜
漫步農墟最緊要記得與農夫傾偈,不但可以了解更農產特性,還有機會學到不少特色農家菜呢。
農業復興 復耕 梅窩 農墟 好老土 土地教育基金 草原農場 葫蘆瓜
草原農場 – 葫蘆瓜 $30/斤
農業復興 復耕 梅窩 農墟 好老土 土地教育基金 草原農場 花苗
草原農場 – 花苗 $10/
農業復興 復耕 梅窩 農墟 好老土 土地教育基金 Winnie the Farm 沖繩苦瓜
Winnie the Farm – 沖繩苦瓜 $60/隻
農業復興 復耕 梅窩 農墟 好老土 土地教育基金 嶼嗡原蜜 原蜜
「嶼嗡原蜜」的蜂場坐落於大嶼山水口村,專門出產天然純淨原蜜($180/250g)。
農業復興 復耕 梅窩 農墟 好老土 土地教育基金 梅窩荔枝山渡假山莊 農夫 芭蕉
來自梅窩荔枝山渡假山莊的農夫手起刀落,即席將芭蕉剖開,夠晒新鮮。
農業復興 復耕 梅窩 農墟 好老土 土地教育基金 街坊
農墟人來人往,既有假日到訪梅窩的遊客捧場,亦有不少被人潮吸引而內進的街坊,熙來攘往。

七月農墟除了會在 The Humble Room 出售各種本地農產、天然藍染工房「片藍造」的藍染工藝品之外,還會領各位親身走進田野,用身體感受在地生產者的故事,導賞內容包括到大地塘村消閒農場Winnie the Farm體驗做半日農夫、品嘗時令蔬菜($150/位);在白銀鄉草原農場學習不翻土耕作,用火箭爐共炊冬瓜茶、品嘗冬瓜漬($100/位);在何氏果園來一場即摘即食雞心黃皮的食玩團、回顧梅窩農業歷史的人文風光團等($280/位起)。

農業復興 復耕 梅窩 農墟 好老土 土地教育基金 The Humble Room 涌口街
農墟場地 The Humble Room 所處的涌口街,是梅窩50至80年代的心臟地帶,大多商販與食肆都集中於此。
農業復興 復耕 梅窩 農墟 好老土 土地教育基金 農地 田野
既然專程來到梅窩,又怎能不參與好老土舉辦的農地導賞體驗活動,與田野來一場零距離接觸呢。

若然大家嫌天時暑熱落田太吃力,亦可選擇參與由有機農夫兼藝術家曾德平老師指導,以粟米、蒜頭、竹香座製燈的「點一盞粟米燈」工作坊($100/位),或者在場地附近的大榕樹下聽聽「榕樹頭講故事」,與街坊們一同分享大自然主題的故事繪本。活動種類繁多,既是梅窩農夫與好老土團隊的功勞,亦有賴一眾參與了「有種大嶼·學徒計劃」,在大嶼山跟隨在地農夫、職人學習農耕和藍染數月的年輕學徒,由活動構思到物資準備均由他們決定,落手落腳地探索「大嶼山製造」的可能性。



學徒承傳農業初心與在地知識

談到「學徒計劃」,阿龍笑言它是好老土用來勾起外界人們對本地農場、原產地好奇心的方法,本年度計劃大概由一月尾開始招生,最終有40位學員脫穎而出,他們花費了七至九個星期的週末親至梅窩,學習在地技藝。而當中有四種學徒選項,包括學習打理農場和用土窯烘焙食材、種植有機冬瓜、照顧黃皮樹和菠蘿樹及在香港首間天然藍染布工房學習藍染,最終負責策劃農墟並在當中呈現自己的學習成果,而學徒學藝期間最大得著莫過於窺探到許多農場、農夫的故事:「譬如為何草原農場的主人強哥會堅持種三、四十斤一個的青皮大冬瓜?明明體積太大,很容易在市面上滯銷,他卻依然選擇種冬瓜,原來這是他從某位師傅手上繼承下來的種子,這亦正是他的農業初心所在,這些事你要做過他的學徒才會知道!」阿龍指出學徒計劃既希望學員從中了解農夫耕種的初心,亦想他們透過這個過程承傳來自梅窩農產的在地知識(Local Knowledge),例如上一代留下來的農技農藝:

「在地知識——意指一個地方的山水、動植物相關的文化,而它需要某種載體才能得以傳承,而我們則選擇了農業,嘗試藉此將在地知識 Pass 到下一個世代。」

農業復興 復耕 梅窩 農墟 好老土 土地教育基金 學徒 義工
協辦農墟的義工絕大部份都是學徒計劃的學員,學滿師後依然選擇山長水遠地入梅窩幫忙。
農業復興 復耕 梅窩 農墟 好老土 土地教育基金 強哥 草原農場 種菜
草原農場的負責人強哥是梅窩原居民、曾在蔬菜統營處擔任會計,在白銀鄉擁有約7,000呎農地,2018年退休後全心投入種菜「事業」。
農業復興 復耕 梅窩 農墟 好老土 土地教育基金 強哥 草原農場 種菜 青皮大冬瓜
強哥所種的青皮大冬瓜比一般白皮冬瓜香味更濃郁,肉質厚實,適合煲湯之用。

幾個月前曾在大浪灣天然藍染工房「片藍造」修習藍染技藝的兩位90後學徒 Sally 與 Kate 對此深以為然,「其實我本身住東涌,但之前十幾廿年都很少接觸大嶼山社區,而近年由於明日大嶼的問題,我開始反思人們對這片土地的佔有與破壞,後來參與了藍染學徒課程,我才真正了解到這門在地藝術背後的故事:當時導師經常強調自己不是職人或藝術家,他單純想用『藍染』去表現村落中每個人所做的事,嘗試用藍染說出鄉土故事,這背景與土地的連結非常有趣。」在大專院校從事學生事務工作的 Sally 如是說。而本身在市區做了八年畫班導師、近年搬到梅窩居住的 Kate 則分享自己起初並未了解計劃背後意義,只覺得「嘩,正喎,有嘢學喎」,直至後來面試,她才驚覺計劃意味深遠:

「 那時就覺得『原來大嶼山係有自己嘅產業』,因為如果政府想改建大嶼山,而作為居民,我們沒有自己的經濟或產業的話,好難有資格同政府 Fight 呢件事,想到這裡我才醒悟:『嘩,呢班人(好老土)做緊嘅嘢好有意義喎』。」

農業復興 復耕 梅窩 農墟 好老土 土地教育基金 學徒 藍染
Sally(圖左)與 Kate (圖右)自覺參與學徒計劃之後,與農產地、生產者之間的連結變得更緊密,亦認為有責任成為社區與本地農業的橋樑。
農業復興 復耕 梅窩 農墟 好老土 土地教育基金 學徒 藍染
Kate 表示,作為城市人,要在山區地方、沒有冷氣的情況下上堂固然辛苦,但工藝背後的價值與難以預料的成品成為了她繼續修習藍染的動力。

說到這裡,Kate 不禁義憤填膺地說:「某程度上我會覺得政府目前的行為是逐漸剷除香港本地農業,當要發展土地的時候少不免要開荒,而這些行為會令本來用來耕作的土釀、水源造成污染。近幾個月經常有人話係世界末日㗎嘛,咁其實農業先係最重要嘅嘢嚟,如果冇晒嘅話,咁大家可以食X㗎啦喎。」一旁的 Sally 接著說道,「所以我認為這個計劃在教育本地居民的同時,也在教育我們這些外區學徒,這計劃的藍染課程的內容大體與市面上的工作坊相同,會教授基本藍染技巧,包括製作染料、不同染色過程等,但我們事前會先上社區營造與講解梅窩農業經濟的課堂。」

「正正有這些課程存在,我明白到自己來到梅窩不是100%學一些 Technical Skills ,而是有更重要的價值——傳承、推廣,以及保育本地農業的在地知識。」

農業復興 復耕 梅窩 農墟 好老土 土地教育基金 學徒 藍染 梅窩居民
Sally 說學徒們面對的最大困難是如何平衡梅窩居民、外區市民對農墟產品的期望,亦要考慮怎樣將主題與當地 link-up。
農業復興 復耕 梅窩 農墟 好老土 土地教育基金 學徒 藍染 片藍造 工房
藍染課程在位於大嶼山南部大浪灣村「片藍造」工房進行,過程使用柴火、山水、海水等天然材料,結合台灣布料及用藍草提煉的藍泥做出最具原始風味的「大嶼山藍染」。
農業復興 復耕 梅窩 農墟 好老土 土地教育基金 學徒 藍染 片藍造 工房
相比工廠染布的死板色彩,顏色不均的手工藍染反倒顯得更具生命力與獨一無二。
農業復興 復耕 梅窩 農墟 好老土 土地教育基金 學徒 課堂
學徒們唯一能夠在課室歎冷氣的時光,恐怕只有講解社區營造與梅窩農業經濟的課堂。


「務農唔一定係好慘嘅」

「我覺得復興農業背後,最重要的是探討到底香港人可以有多少種不同的生活,我認為一個城市不一定只能遵從一式一樣的生活方式。而梅窩這個地方的而且確很適合做農業,咁你咪唔好搞佢囉,因為有一班人好努力咁維持緊呢一種生活方式,並且嘗試畀大家知道『係有價值嘅』。」阿龍又以有位梅窩農夫致力將菠蘿混種,堅持研發出最香甜的品種為例,說明其實香港農業存在著這種職人、企業家創新精神:

「我認為這種心態正正是許多擇善固執的港人都擁有的共同特質,所以我好想將呢樣嘢話畀話人知,『務農唔一定係好慘嘅』,亦有人嘗試藉著農業去建立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並以此為豪!」

阿龍亦直認香港本地農業想做到自給自足是無比困難,但只要下一代能承傳到這些農業相關的在地知識,身處農業社區中的民眾能自豪地說出當地價值的話,那麼這一切便是彌足珍貴。

農業復興 復耕 梅窩 農墟 好老土 土地教育基金 農夫 農產 蔬菜
阿龍認為只有當農夫或當地居民能夠自豪地說出產地、作物的特別之處,當地的農業教育方可算作成功。

而在學徒角度而言,又會否認認為所學農業知識難以應用在往後生活?「老實講,我會話係好難,要像他們那樣一班人、整個機構持續每個月都自發推出菜包、定期活動,背後其實需要更多人親身到場 Support 。那怕我們這次市集要銷售自己製作的藍染產品,我亦想摒棄一般市場、政府推廣那種尤如遊客區般的做法,皆因我們想令遊人了解到工藝背後的概念與價值,多多少少要有些教育意義在其中。」Kate 又笑言,當初分組構思活動時,亦有想過要創作一隻在場地走來走去的吉祥物,但經過深思熟慮,認為想法「太過 Fancy 」,最終決定放棄,「唔想做到好似元朗某個農場咁,人哋踢爛晒啲閘入去睇花,而是希望大家學懂如何尊重、珍惜農地……」

農業復興 復耕 梅窩 農墟 好老土 土地教育基金 大嶼食通信 本地食材
為進一步推廣農產背後的故事,好老土特意出版《大嶼食通信》($200/份),把大嶼山出產的新鮮本地食材送到遠離農田的餐桌上,實行買書送黃皮/菠蘿。(圖片來源:好老土・Ray Leung)
農業復興 復耕 梅窩 農墟 好老土 土地教育基金 大嶼小報 刊物 社區報
場地免費派發的《大嶼小報》紀錄了大嶼山的時事議題、鄉郊政治、生活點滴、人文藝術,藉此提醒街坊關心社區、珍惜大嶼。
農業復興 復耕 梅窩 農墟 好老土 土地教育基金 陽光 梅窩街坊
比烈日更為熾熱的,是梅窩街坊與好老土義工踴躍力撐本地農產的火紅內心。

Sally 認為近年由於疫情,許多市民傾向選擇到郊外遊玩,某程度上亦引伸出另一個問題:「其實政府成日話城鄉共融,到底香港有冇『城鄉』呢回事呢,定係鄉郊只是一個城市的延伸呢?就算連大埔林村都係繼續收地起樓,我覺得農墟係幫唔到好多,其他地方甚至未必有 NGO,或者我們這些學徒扶助,只會被越嚟越多外來、 Fancy 的事物入侵,變成所謂的『城鄉共融』。」

Kate 接著說:「其實大家各自有自己日常生活,完了這場計劃之後,怎樣再參與在復興農業這件事上才是最大的難點,單靠我們的力量其實很難堅持下去,尤其是聽聞這個計劃的 Funding 十分難得,甚至下年都未必能申請到,許多事都成了未知數,以往大家的努力會否付諸流水都未知,唯有在『死期』前盡做……」聽起來辛酸,但Kate 與 Sally 的「盡做」並非空談。作為這次好老土農墟的主理人之一,學徒們既要諗計仔吸引街坊、區外客入內認識新鮮農產,有的則要披甲上陣,擔當落田體驗活動的導賞員……雖然辛苦,但學徒都一臉滿足,這份香港人獨有的「盡做」精神也令人自豪。

關於日後的學徒計劃,土地教育基金成員兼好老土負責人阿龍透露,未來新一期學徒的招收日子暫定為2022年10月,各位有志成為本土農業與在地知識繼承者的耕田師,或者被農墟氣氛感染而希望能「埋班」幫手策劃的有心人,記住留意好老土官方專頁最新動態了。

農業復興 復耕 梅窩 農墟 好老土 土地教育基金 繪馬 告示版
Sally 認為「城鄉」兩者之間的關係並不如大家想像遙遠,只要大家肯多行一步,親身了解梅窩的農業故事,自然會慢慢愛上這個地方。
農業復興 復耕 梅窩 農墟 好老土 土地教育基金 繪馬 告示版
仿效日本「繪馬(えま)」而設的攤位,成為了街坊許下「希望市民支持梅窩蔬果」願望的告示版。
【「好老土」農墟】

日期:7月17日 (日)、 7月31日(日)及8月14日(日)
時間:11am – 6pm(不同導賞活動的開始日期、時間不同,詳情請參考官方網站)
地址:梅窩涌口街19號 The Humble Room
網站:bit.ly/3IsT5dD
報名傳送門:bit.ly/3NTYwDq
Facebook:好老土 Good Old Soil
Instagram:@good_old_soil

(註1)

「水文」是指土壤、大氣中水的各種行為,包含水循環、含量、分布、對物質影響及與所有生物之間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