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開鏡頭_OG

網課沒有人開鏡頭

這兩年因為一些奇妙的牽線,被叫去跟大學生分享 social media marketing 經驗。知道大家現在都是 zoom everything 的了,但我遠離了職場一陣子,去年第一次做分享時,很驚訝原來這些 online 講座是冇人開鏡頭的。我這個老屎忽懶精心地設計了幾張預備有互動有問答的 slide,對著滿屏幕的黑格子,以及原來不會有人打字的 chat box,才知道根本是自己 FF。完了分享,當時的感想是,現在做老師還真寂寞呀,這些 online class 要比平常花多一倍力去準備,但是完全不知道對面有沒有在聽。

今年很感謝獲得第二次分享機會,我這些老是唔知埞的阿嬋,在等待講座開始時,就很沒有防備心地當自己「熄咪」跟職員聊天,直接聊了對於「全民熄鏡頭的」的想法:「可能我年紀大啦,我覺得有啲冇禮貌⋯⋯」——當然事實是沒有熄咪這回事的,職員馬上告訴我也許已進來的同學都聽到了,而反正話都說出口了,我也老實不客氣接下去,大意是,一個人想得到更多機會、更多認同,未必需要非常優秀,你觀察同輩做什麼,你朝正確的方向做多一點,跟他們有一點分別,人家就會記得你了。

譬如,online meeting 開鏡頭,是尊重與會者;人人都熄鏡頭,你開,給一點反應,是誰都會對你留下好印象的。

我不會天真地覺得同學會因為我一句話而開鏡頭,也明白在大學 online class,這樣做勁 odd 囉、博咩啫,是會不受同學歡迎的。但人一旦離開校園,就要有個意識,在大學行得通的一套,在社會未必 work,譬如:在大學日日 soc tee 拖鞋唔剃鬚,你份功課做得好,還是有機會得到 A,在現實社會,judgement 的眼光是無孔不入的,一言一行都有機會讓人打分數。

事實上,以我觀察,越是「老闆級」、在各個圈子吃得開的人,通常越注重這些小細節,禮節做得特別周到。

年輕人容易望住朋輩做事,我明,我都試過,因為安全、因為懶,因為人人咁我都咁。但很老實,「跟車太貼」的人,很少做出成績的。以前做記者時訪問過 Henry Lau ,他當時年紀輕輕已經包辦當紅歌手所有演唱會造型,但令我特別記得他,因為他的訪問時間約很早——一般訪問設計師/藝術家/導演類,很少約早上的,未起身,又或者起身了,個樣腫,話你知剛剛起身未食飯 load 得慢。但 Henry Lau 那朝明顯是 very ready,我說很意外一個設計師約咁早,他說對呀佢嗰行的 norm 的確是晚上工作越夜越精神,但是他覺得早起好,做設計要能跟社會同步,就要跟著大眾作息。

他這個概念很影響我,做傳媒工作時,同行也是夜鬼、人人躁底、通宵寫稿家常便飯,我也曾經晚晚趕稿到兩三點,第二天回看,哇,都是情緒噴發,不想認自己寫,此後決定早睡早起,只在日間寫稿,人精神好了,情緒相對也比較穩定。

這個習慣我後來發現有個好處——到我不做記者轉行返朝九晚五,要克服的事情少了,因為我本身作息就是這樣。如果我「跟大隊」過夜鬼生活,可能就沒有適應得這麼快。

類似的故事不只是我,認識有一位前雜誌攝記,某年轉行去開社企,現在發現得很不錯。他說,攝記收工喜歡圍威喂吹水,他不參加,就用那些時間去圖書館。書讀多了,人充實,儲夠底氣,就可以開拓新事業,不用像其他同行一樣等運到,不知道公司幾時不需要自己。

很多精神喊話常常叫大家 dare to be different ,這個「敢於不同」,其實不需要去到找 bungee jump 來跳、孭舊石行山,或者紋條龍上塊面,單單去觀察現況有沒有不對勁的地方,思考人人都做的事是否「合理」,然後自己決定怎樣做比較好,這一點點不同,或者已經可以把你帶到另一個境地。

世界有很多路,有時是你有沒有讓自己去看見,如果永遠是人行左你又行左,那當然就只會見到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