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與「街招」合作名為「字落留痕」的舊店鋪招牌保存分享活動後,本地數碼打印工作室 artellex 最近邀請了「香港遺美」及 MODERNISM 合作,分別透過林曉敏多年前的攝影紀錄,以及胡兆昌(John)珍貴的醫館和中藥廠的舊物收藏,配以 artellex 的數碼打印,推出「流光藥影」活動,藉著照片與實物的互相結合與空間運用,凝住昔日時光,讓大家猶如時空穿梭般,重溫曾經屹立太子逾半世紀、現已結業並易手的「馬麗江」中醫館,以及自1910年代開業的中成藥廠「雷鳴春」的發展,從影像與舊物見證屬於香港人的中醫藥歷史。
文:過路人
相:Gino
連結過去,提高保育意識
透過林曉敏的照片,與John的珍貴收藏,配以artellex的數碼打印,結合成「流光藥影」的活動,留住昔日時光並重現醫者身影。談到構思這次活動的過程,以及邀請「香港遺美」與 MODERNISM 攜手合作的緣由,artellex負責人Alex表示他們的照片與舊物收藏,令整件事變得更為立體。「每年artellex都希望可以有些project,圍繞香港生活文化之餘,亦能提高香港人對保育的意識。今年我們構思主題的時候,想到中藥是香港獨特的行業,但卻隨著城市的發展,令很多人和事逐漸消失。籌備過程裡,很幸運得知 MODERNISM 的John,其多年來的收藏品裡,就有不少跟中醫師相關,特別是馬麗江與雷鳴春;然後又知道曉敏數年前在醫館清拆前,拍攝過一輯相片,後來得兩位慷慨借出物品,集體創作構思出這個空間。希望大家前來的時候,無論看到照片抑或物件,都可以連結自己的過去。」


本身是位平面設計師,亦為香港歷史和設計物品收藏家的John,多年來收藏了不少醫館與中藥廠的舊物,其中包括馬麗江與馬威宗父子醫館裡的老舊家具,以及中藥品老字號「雷鳴春」歷年的宣傳印刷品及原稿等。對John來說,這次活動亦結聚了他很多第一次,特別在於「雷鳴春」的舊物收藏,正是他開始收集香港設計物品的起點。「2017年我有個奇遇,在我公司樓下有個垃圾斗,裡面全是雷鳴春的東西,因為他們剛好在我公司對面,結業時所有舊物都被全部扔出,我即場向回收工人買了其中十個垃圾膠袋,裡面都是40年代至80年代的物品。這件事令我在短時間內欣賞到香港過去的設計,並發現它們都很出色,而我亦由此重新檢視香港設計的歷史,開始收藏相關文物。 」
「 後來到了2019年,馬麗江家族決意清空單位,我又去收集舊物,並告訴曉敏醫館即將清拆,著她前往拍照,那是我第一次遇到曉敏。說起來,這次亦是我第一次與人聯展,加上雷鳴春讓我第一次重新收藏香港舊物,所以這個『流光藥影』,其實包含了我很多個第一次。」




在這次展示的照片之中,除了少數幾張之前曾經公開過,曉敏說絕大部分都是首次展出。事隔數年,再次看著自己當時在醫館拍下的照片,讓她有種仿如隔世的感覺,尤其這輯照片,是她開設「香港遺美」專頁的早期作品,亦是讓公眾開始認識自己的起點。「最初我將這輯照片放到自己facebook,並沒甚麼人理會,我以為它只是小眾的興趣。後來放到『香港遺美』的page,卻得到很多讀者留意,可能當時也正值老舖的結業潮,令我發現這些原來都是大眾關注的議題,因此算是一個讓我自己去發掘內容的起點。」



原來不完美才是完美
從垃圾堆中挽回「雷鳴春」的舊物,繼而開展自己的收藏香港設計物之路,全因John在這些宣傳印刷品及原稿上,看到昔日年代的獨特美學。「當平日充斥大量罐頭元素,見得太多數碼化的東西,突然見到這些analog的手稿,令我好像換了一副眼鏡看待它們。尤其震撼我的地方,是看到如此複雜的原稿,都是靠人手繪畫出來,原來人腦與雙手跟意境配合的時候,是可以做到如此質素,從中亦令我重新欣賞手做的設計,不是畫一條『直不甩』的線就最好,反而像這些東西比較人性化,讓你雙眼看得舒服,原來不完美才是完美,令我這幾年對設計的觀感亦有改變。」

從小到大都住在九龍區的曉敏,則講到自己以前上學途中,每次經過太子的時候,總會看到外牆上「馬麗江」三個大字,雖然當時從未造訪,這個地標卻讓她充滿回憶。在馬麗江與馬威宗父子的醫館清拆前,曉敏以她的鏡頭留下攝影紀錄,讓醫者的身影得以再次重現大眾眼前。「透過照片,可以看到醫師的起居日常,例如他喜歡養雀,也有養魚,會看電視,喜歡聽歌與攝影,亦擁有一組音響,雖然生活比較簡樸,喜歡一切如舊,卻是個懂得享受生活的人。今次展示的這輯相片,最後選出來的都較具生活感,當中有artellex覺得公眾喜歡的元素,也有John的收藏舊物照,同時亦有我喜歡的視覺系相片,所以會有不同perspective包括其中。」
從旁看著這次活動展示的照片,John講到自己最喜歡的地方,是曉敏的相片「不只記錄了一件事,而是有她的感性」,可以感染並帶動自己的情感。曉敏憶起醫館當天的清拆狀況,除了要跟師傅鬥快爭分奪秒,周圍人來人往亦為拍攝帶來局限,不過就如John所形容般,這些在有限環境之下拍攝的照片,都是她個人情感的投射。「拍照時我自己是有取捨的,有些人喜歡紀錄先決,而我喜歡美感先決,想透過一些舊日事情的美去觸動別人,讓他們覺得這些東西都是值得珍惜的,所以這些照片來得較有生活感,當中都包含了自己的投射。」

不要等到消失才覺可惜
走到會場正中央,可見有張曉敏拍攝的百子櫃照片,下方則放置了醫館裡的舊椅與器具,曉敏由此談及她小時候對中藥的印象。「其實照片裡有很多細節,例如百子櫃上有很多藥材的名字,我記得好像有些是昆蟲之類的,也有我不知道是甚麼的百花蛇,讓我想起小時候替爸爸買過中藥,藥方裡面有種叫山曱甴的藥材,取藥時發覺原來真有這道藥方,成為了我的童年陰影。」



至於照片裡面蘊藏的種種細節,以及它如何能扣連活動的主題,亦是Alex選取素材的關鍵。「我們選擇每張相,背後都有其意思與作用,例如一進門口就是診症室的照片,馬上就能帶出視覺效果,而曉敏談到的這張百子櫃照片,我們特意將它放得很大,希望讓人感受到那層氛圍,同時留意裡面的細節。」


另一個Alex在設計整個佈局的考量,是如何透過實物和平面照片的融合,重塑昔日醫館的空間與感覺。「我們需要平衡的地方,是整個觀感體驗,而將照片和實件結合出來,感覺會更加真實,當然印刷也有它的功效,有助提升空間的立體感。我們希望讓大家看到更多元的東西,可以更立體的欣賞以前的設計與廣告,例如展示曉敏照片的方式,我們就取材了中醫的百子櫃,希望照片與藏品亦能互相呼應,增加趣味。」


透過這次「流光藥影」的活動,Alex與John同樣希望藉此鼓勵大家,有些東西趁它還沒消失前,不如把握機會多欣賞多到訪。「能夠將這些東西呈現大家眼前,是因為曉敏與John在他們尚未消失前,做了很多功夫。我們利用技術與資源舉辦活動,希望帶給大家的一個訊息,是無論拍照或收藏,甚至可能只是很微小的物件,其實都有它的價值。」



回視自己地方,細味在地文化,則是John希望活動給予大家的得著,正如當初他也是因為「雷鳴春」的舊物,才開始重新審視香港設計物之美。「收藏舊物,除了是為我自己,也是留給下一代或其他人,重新檢視與欣賞香港的美學。有些東西,是否要等到它消失,大家才覺得可惜,才去瞻仰遺容呢?以前我收藏過很多日本、瑞士的設計物,但現在我最想保存的,會是香港的設計物,對我來說,它們都是精神養分。好東西不一定要往外跑才找到,平日見到小店就光顧一下,或者好好了解一下香港,別要等到消失的時候才覺可惜。」

【流光藥影】詳情
地址:九龍長沙灣長順街1-3號新昌工業大廈2/F 204A室|artellex
日期:5月2日至6月1日(逢星期一休息)
時間:12nn – 7pm
(入場免費,需預約,連結:https://artellex.simplybook.asia/v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