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

鹽田梓慶中秋|三百年小島首辦表演藝術節

已舉行了六屆的「鹽田梓藝術節」(2022年易名為「西貢海藝術節」),香港旅遊事務署突然宣布今年停辦。以為又多一個短命藝術地標走進歷史,估你唔到,鹽田梓第九代年輕村民自告奮勇接力,於是有了第一屆「鹽田梓表演藝術節」。以live music、舞蹈、偶戲、魔術、沉浸式劇場等表演藝術為骨幹,帶領參觀者遊走鹽田、教堂、百年老樹、靈修之家、神父祖屋,欣賞這個非一般的客家小島。

文:Ida
圖:Ida(採訪攝影)、受訪機構提供(節目圖片)

前排左起:羅樂驄、梁建庭、李嘉怡、積加、利文喆
後排左起:曾凱渝、黃家峻、馮嘉輝、陳頌恩

第一屆「鹽田梓表演藝術節」策劃人陳頌恩(Emma),是鹽田梓第九代年輕村民,亦是創作團體Ima Collab的成員。她坦言,去年冬天已有在鹽田梓辦表演藝術節的想法,但沒有想過到會由自己來擔任策劃人,因為她雖然喜歡表演藝術,但完全沒有辦藝術節的經驗。六年努力建立起的小島藝術風景,突然不再很可惜,陳頌恩大膽向村委會提出構想,「他們是第八代,一直努力復興家鄉文化,不想這個有三百年歷史的小島就這樣消失。我是第九代,他們聽到我的想法都很開心。到在村民大會向鄉親父老提出這個構想,大家都很支持,而且知道由村民自發統舉辦藝術節,島上的居民亦更加投入。」這位第九代村民就這樣擔起了策展人的重任。

第一屆「鹽田梓表演藝術節」策劃人陳頌恩(Emma),她笑言,籌辦「鹽田梓表演藝術節」不止凝聚了島上居民,更讓西貢不同地區有更豐富的社區連結。

鹽田梓的凝聚力,西貢人的溫暖

要辦一個大型藝術節,資金、人脈、物流人流系統缺一不可,沒有經驗又沒政府資源支持的年輕人,從何入手?Emma說:「我們開始也很擔心。當我們將藝術節構想發放出去,很多人都願意參與,就算是沒有撥款支持。我們和藝術家採用自負盈虧的合作模式,我們負責提供一個平台、提供表演場地,藝術家以他們的角度講鹽田梓的故事。」

民間自發辦藝術節並不容易,卻能成就官辦無法達至的美麗。Emma說,在籌辦的過程之中,她感受到很多溫暖,包括村民之間的凝聚力,還有西貢不同地區居民的支持,都是珍貴的社區連結。不同媒介的藝術家都願意來到島上一起演出,亦讓她非常感動。

迎月夜,感受多元小島文化

首屆「鹽田梓表演藝術節」,10月4日以泰澤祈禱揭幕,今年一共29組藝術及表演單位,包括獨立樂隊小兵、星級聲樂家黃華豐、神級「講故佬」雄仔叔叔。10月5日迎月夜,除了舉行禧年彌撒,碼頭更有小兵開show。

十月初的兩個星期,各個藝術單位會在島上和海上13個地點,為觀眾帶來全新的藝術節體驗,例如,扮演鹽田梓地產項目發展商,或是在船上看粵劇演出等。我們找到六組表演藝術家分享他們的作品構想。

小兵是一支香港業餘獨立樂隊,成員有前「HUH!?」的Edmund、阿龜及輝虹。
為紀念「新界東北發展計劃」下一所即將消逝的水上寮屋,團隊早前在寮屋上演過《每一件美好的事》。今次他們就搬到重新復辟的鹽田梓客家祖屋上演。

獨特的天主教客家文化

《鹽田梓時光面譜》

由馮嘉輝、黃家峻創作及主演,集面具戲、體驗劇場(Immersive Theatre)、即興劇場(improvisational theater)於一身的《鹽田梓時光面譜》,將會帶觀眾穿梭鹽田梓島上的重要地標:碼頭、鹽田、祖屋遺址、教堂。擅長面具戲的黃家峻介紹演出:「現場的tour guide就像一個講故事的人。在這裏的環境帶著面具做戲,觀眾會很容易投入戲劇世界,走出劇場在現實中演戲,創造出亦真亦假的當下。而觀眾也有身份,扮演鹽田梓地產發展項目的投資者。」

馮嘉輝說:「我以前會來鹽田梓,這裏的天主教客家背景,其實和香港的歷史頗相似,都是外國人來了,發生改變,慢慢活化了的一個地方。我們嘗試講這裏的故事。對於是次表演,天氣應該是最大挑戰,但這種表演形式、這樣的觀演距離是我們想探索的。」

《鹽田梓時光面譜》

《粵劇 X 船X 范蠡與西施》

年僅十八歲的粵劇工作者利文喆,年紀輕輕已在很多場地演過戲,他說:「西貢很多地方都有神功戲,歷史悠久,例如滘西洲,每年都會吸引很多戲迷前往。鹽田梓因為是天主教地方,沒有廟,也沒有神功戲。」

利文喆自幼喜歡粵劇,五戲開始學戲、做戲,現在是職業粵劇演員,「喜歡粵劇的年輕人很多,只是大多數到去了做戲,年輕觀眾卻很少。我們重視發展觀眾群,因而參加各類型的藝術節。」《粵劇 X 船X 范蠡與西施》就是他們吸引新觀眾的嘗試,「在船上做粵劇很少見,就算是紅船也不是用來表演的,演員要落船演戲。今次在船上演的粵劇,全長約十分鐘,但包括中英文解說,很適合初接觸粵劇的觀眾。在船上選演《范蠡與西施》是呼應鹽田梓這個地方。」於10月12日,利文喆和團隊更會上岸在碼頭演折子戲《燕歸人未歸》。

利文喆將以《范蠡與西施》呼應鹽田梓的故事。

鹽的記憶

《一鹽樽》

鹽不單單是鹽田梓的名物,亦是魔術表演常用的媒材。資深魔術表演者羅樂驄,將魔術表演結合雜耍、戲劇等元素,擅長應對不同的環境和觀眾。他參與鹽田梓表演藝術節,希望實踐新的表演方向。他去了藝術節的簡介會,專程到島上視察,覺得:「鹽和鹽田梓的價值跟魔術有共通之處,想運用魔術去探索,例如通過表演給觀眾一些疑問去思考,這個做法在商業演出幾乎是不可能。而傳統魔術表演將鹽變走後又變回來,亦有點像鹽田梓停產荒廢後又重來。」他嘗試讓《一鹽樽》的構思更接近表演藝術,打破商業演出既定的框框。

《一鹽樽》

《自鹽自語》

積加(Jessica Lai)熱衷表現藝術和視覺藝術,選擇以充滿不確定性的「冰染」與「鹽洗」技術捕捉海島的大自然印記。「來到鹽田梓,最觸動我的是過濾鹽的水庫。由雨水開始,層層過瀘,到結成結晶體,變成我們可以食用的鹽,我們要好好珍惜。」

《自鹽自語》是大型的戶外作品,每幅作品長約兩米。積加每周會在不同地點做一些冰染、紥染,將島上的鹽用於染布。「我會將天氣、陽光及其他當時發生的事,記錄來在布料上。而布料上流動的色彩,就像這個地方的人口的來去。作品採用大幅布料是想讓整個狀態給更多人見到,我準備了一些較細幅的布讓參觀者試試冰染及鹽洗。」

《自鹽自語》

島,心靈棲息地

《頌.繞.鹽田梓》

演員梁建庭玩獨木舟不時經過鹽田梓,感覺這裏平靜、舒服的環境很療癒,這種氛圍令他和演員拍檔李嘉怡想到前來做一個療癒劇場。十九個頌缽的演奏,與一個愛情故事,構成聲療體驗劇場《頌.繞.鹽田梓》,以現場音樂和戲劇,結合療癒的頌缽演奏,期望為觀眾帶來洗滌身心的體驗,讓都市人在這裏真正地歇息身心靈。

《頌.繞.鹽田梓》

《小島的卡夫卡》

來自Ima Collab的跨媒體創作者曾凱渝,近年積極研究卡夫卡的書信和日記,認識文學作品以外的卡夫卡。曾凱渝說:「卡夫卡原來很喜歡去旅行,他的朋友說他為人很幽默。《小島的卡夫卡》就是以他的旅行日記為基礎創作,呼應鹽田梓給人一種特別的旅行感覺。村上春樹寫《海邊的卡夫卡》亦虛構了一些卡夫卡的內容。」卡夫卡就像一面照子,能映照時代、地方及讀者自身的難解關係。一如戲劇和歷史。

卡夫卡的日記畫作

第一屆「鹽田梓表演藝術節」

日期:2025年10月4至12日
地點:西貢鹽田梓
網站︰https://www.yttpaf.com

票務安排
中秋迎月晚會套票:$360,包括船票,客家晚飯及樂隊小兵演出優先位置。
由西貢碼頭上船,票務安排如下:
$180(全日船票:日間船入島、晚間船回程)
$140(晚間船來回)
$100(日間船來回 — 正價)
詳情及訂票:https://www.art-mate.net/yttpaf2025

特別天氣安排
如天文台預告於藝術節當天懸掛3號或以上強風/烈風信號,或天文台於藝術節早上9時30分開始前4小時仍懸掛3號或以上強風/烈風信號或紅色、黑色暴雨警告,藝術節將會取消。
有關惡劣天氣安排、部份節目延期/補場及船期更新詳情,請留意藝術節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