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馬灣漁村大變新|七彩藝術小屋 Chill住打卡

馬灣這個蕞爾小島,經廿多年不斷大興土木,不斷有新設施新建築落成,除了「開荒」屋苑珀麗灣、主題樂園挪亞方舟、星象觀察基地太陽館、大小朋友玩樂好憩處的馬灣公園外,最近還新落成新地標 一 馬灣1868,大家又多一個新景地打卡chill下!剛落成時設施還未完善,最近又多了一些新展覽新店舖,未逛過的當然值得大家特地入去逛遊,而貪新鮮遊過的,也值得再花時間再去重溫舊地,溫故知新!

文、圖:Keith

馬灣1868成為當地的新地標,亦是本地遊最新的一個熱點!
一幅幅在小屋牆上的塗鴉壁畫,都是本地藝術家的心血結晶。
馬灣1868成為近期的熱門打卡地。
在挪亞方舟通往馬灣1868的路上,到內灣是會發現這些畫成游魚的石頭,名副其實的「石頭魚」。

如何去馬灣1868?
1. 港鐵荃灣站乘NR331、港鐵荃灣西站乘NR331S或九龍站乘九巴230R至馬灣珀欣路總站,再沿指示前往
2. 港鐵青衣站乘NR330或港鐵葵芳站乘NR332至馬灣田寮新村站,再經芳園路步行約10分鐘

馬灣珀欣路總站後會看到這個路口,馬灣1868由此路進。

港版五漁村?馬灣1868有歷史

有人以「香港版五漁村」來形容馬灣1868,這樣未免有點浮誇,不過它確實是打卡的好去處,不少遊人前來這座號稱「集保育、文創、旅遊及藝術零售的嶄新微度假景區」消磨大半天。馬灣之所以1868,正因當年清政府在1868年(同治七年)下令於佛頭洲、長洲以及汲水門(即馬灣)設立海關,現在一座刻有「九龍關」的石碑,隔壁還有「九龍關借地七英尺」碑,光緒年間至今仍矗立在昔日的馬灣鄉事委員會旁,見證著清朝時海關稅務的一段歷史,而「借地」碑亦記錄了當年村民與政府協商的重要見證,現在這些遺蹟都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附近亦有一塊「梅蔚」石刻,刻鑿時間不詳,文獻有提到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宋帝昰和帝昺南逃時曾遷至梅蔚,但沒有說具體位置,有指梅蔚是梅窩,但亦有說是馬灣或青衣,眾說紛紜,目前亦無從稽考。

馬灣1868的開發商,也在園中立牌簡介馬灣歷史,附時間軸讓大家參詳。
「九龍關」和「借地」碑,是馬灣歷史的見證。
「九龍關」碑後的「梅蔚」石刻,藏於樹中成為馬灣打卡標誌之一。
舊馬灣鄉事委員會,現在地下已成為專注於香水和香薰蠟燭的「明雨」和提供靜心冥想之地的「水月淨坊」。
馬灣鄉事委員會對出便是馬灣碼頭,昔日有街渡來往青龍頭,現在則只留下一座「馬灣汲水門」牌坊,不過依然是釣友好去處。
舊馬灣鄉事委員會對出,是看日落的好地方,配合躍動的中華白海豚雕塑,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

原名媽灣 民生店舖曾林立

梅蔚這個地名比較不確定,但馬灣昔日原名「媽灣」就肯定得多,得名於媽祖天后娘娘,古名亦有「銅錢洲」的說法。現在馬灣1868的位置就在小島西端,昔日這裡也是馬灣最繁盛的地方,對出是避風塘,曾泊滿船隻,馬灣大街有各式各樣的民生店舖包括茶樓食肆、理髮店及糧油雜貨等,鄰近亦有工廠如暖水壺廠、膠鞋廠、蝦醬廠等,其中又以馬灣蝦膏最為馳名,由於位處水流湍急的汲水門,沙多泥少,銀蝦少了一朕泥腥,蝦膏自然乾身味淡,可惜隨著馬灣發展經已停產。

昔日馬灣曾經是一條漁村,船隻泊滿,至今依然見到不少龍舟和舢舨停泊。
這座淺灘上,還有黑臉琵鷺……看真一點,原來是雕塑,可以假亂真!
昔日馬灣奧尾避風塘的堤壩,成為影青馬大橋的一大靚位。
建於清咸豐七年的馬灣天后古廟,現時仍未重開。
沿路都有風扇輕送涼風,暑氣全消。

入屋重溫馬灣歷史 牆身見藝術家壁畫

想對馬灣的歷史了解更多,不妨去參觀在20號屋舉行的《認昔馬灣》展覽,透過舊照片與村民故事,包括紅樹林濕地、棚屋、蝦膏曬場、住家艇等當地漁民生活的刻劃,重溫馬灣漁村的蛻變。此外展覽中還播放不同藝術家的創作故事,如壁畫家Bao Ho《香城小調》和Noble Wong《生活日常》等,這些壁畫亦在馬灣1868裡呈現,連同其他的壁畫及藝術裝置,構成一幅幅美圖。

認昔馬灣

地點:馬灣1868 20號屋
展期:即日起至10月31日
開放時間:10am – 9pm

《認昔馬灣》展覽位處20號屋內,在此可更了解當地歷史。
馬灣蝦膏經已停產,只能從照片和影片中尋找它的踪影了。
Bao Ho的《香城小調》位於26號屋,在天后寶誕與神功戲主題裡,加插了菠蘿包、奶茶等本地獨有的元素。
位於43號屋、由壁畫師Noble Wong創作的《生活日常》,引發大家對舊馬灣的聯想。

七彩繽紛小屋 成為藝術家創作天堂

佔地50萬平方呎,馬灣1868主打「藝術向」,一列列七彩繽紛的小屋構成一個個心動的打卡場景,這些小屋原本是島上的傳統村屋,後經修葺和重新粉飾後,立即「smart」起來,讓文創工作室、藝術精品店、餐廳食店和展覽廳等進駐,為本地藝術家提供創作空間。不過當中最吸睛的,當然是一幅幅將屋牆畫滿的巨型塗鴉壁畫,每幅都是藝術家的心血結晶。

Zoie Lam的《山海共此時》(左)和Satr的《騰躍之間》(中上),兩幅壁畫分庭抗禮。
藝術家ArYU的《奔浪之魚》,寓意當地漁民無懼困難的勇氣,亦鼓勵訪客能夠乘風破浪。
天后古廟旁的《The Arch of Love》由藝術顧問Samues Leung主理,除是藝術裝置更有水霧噴出,既夢幻又舒爽。
48號屋「Godspeed」前、由其主理人、藝術家Kenneth Wong創作的《X-HALE》,鯨魚裝置剛好與馬灣的海濱美景融為一體。
插畫家Giselle Cheung的《不完美貓咪》,引路由馬灣1868前往營地「小島山丘」。
「小島山丘」位於馬灣1868山頂,提供各種glamping體驗。

謝曬皮進駐 主售文創精品

此外,這裡亦吸引不少藝術家駐場開店,首推當然是人氣插畫家謝曬皮,店內佈滿她的謝曬皮和其他特色角色創作,店內售賣她親自主理的文創日用品和精品,包括刺繡帆布袋、個性印花T恤、文青風手機殼和療癒系布偶等,還有謝曬皮和香言始創人蔡宛蓉共同研製、限量發售200支的「中女活樂油」,滿載玫瑰和茉莉香,副入檀木端莊的木質氣息,輕盈活潑,最適合大熱天醒醒神!

謝曬皮百貨

地點:馬灣1868 55號屋
營業時間:周六、日12nn-6pm

紅色的55號屋,有「謝曬皮百貨」燈牌最易認。
店內充滿謝曬皮的插畫。
中女活樂油($388),據稱有減汗味、令精神舒暢等功效。
圖案玻璃杯也有多款,任君選擇。

除了「謝曬皮」,馬灣1868近期還有進駐多家精品店舖,如主售貓主題各種小物的「不完美貓咪」,以及有與香港本土設計師合作聯乘馬灣特色原創印花TEE的「KAiROS」,亦有多家藝術涵蓋金工、花藝、音樂、插畫、繪畫、陶藝等的工作室進駐,部分更會舉辦工作坊,大家有興趣的可以報名參與。餐廳方面亦有特色,像「我愛巴黎」是馬灣名店「我愛伊斯坦堡」的店主,在馬灣1868開設的分店,以法式裝潢招客,主理土耳其菜和fusion西餐,還舉辦工作坊,讓大家DIY畫陶瓷碟、馬賽克燈仔等,難怪小店人流如鯽。至於另一家客流不錯的「森野薈」,則延續柴灣店圍爐煮茶的傳統,此外下午茶亦相當不錯,對著海邊不妨稍hea一會。

位於25號屋的KAiROS,主打個性化印花Tee。
13號屋的「不完美貓咪」,貓迷最愛。
5號屋的「我愛巴黎」除了有得食,還有工作坊可以chill一番!
佔了12、13和15號屋的「森野薈」,除在室內外,還可以在戶外一嘗圍爐煮茶的樂趣。
「森野薈」提供多款套餐,如圖中牛角包配水果酸奶撻,再搭玫瑰鮮牛奶紅茶,都只是$48,味道也不錯。
近日更推出「馬灣海上環島遊」,逢六、日及假期12:15pm及2:30pm在馬灣1868公眾碼頭出航(體驗價$60/位、寵物同行$20/隻),40分鐘的航程在導賞員引領下,讓大家了解馬灣外,更可近距離欣賞汲水門及青馬大橋的景色。
如果由芳園路走進馬灣1868,有時間的話,還可順道參觀舊芳園書室的一座單層校舍,這裡已變成古蹟館,闡述馬灣由遠古至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