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𥚃總有些空間,一直近在身邊,可是由於不對外開放,行過路過,不會知道它別有洞天。

譬如不同行業的工廠,你明明每天都在使用其服務與產品,卻從沒機會真正了解「幕後花絮」。
屈地街電車廠會是這樣的地方。

打從1904年以來,電車是香港路面日常,但因為種種理由(主要是安全及商業考慮),車廠鮮有舉行開放導賞,壓在天橋底下的空間,保持神秘,讓人格外好奇,充滿幻想。
對上一代香港人來說,「電車廠」三個字曾經等同於銅鑼灣霎東街,同一個位置,後來重建成現在的時代廣場。
1989年銅鑼灣電車廠遷址,往東與西一分為二,東至西灣河,西至屈地街,分別俗稱東廠和西廠。
「西廠」空間與規模較大,1989年3月啟用,集停泊、製作、設計、維修、培訓與行政於一身,現時是電車公司的營運基地。
工作關係,曾經好幾次進入車廠參觀,最深印象是,叮叮的浪漫與滋悠背後,其實充滿實牙實齒的幹練:每一架電車,大至車身外殼、骨幹、底盤及轉向架,以至車廂內的樓梯、座椅、扶手等,都由車廠內一班工程部師傅默默地細心製作或組裝;小小的工場,盛載香港製造的專業與使命。
回到121年前,第一批在香港島行走的26輛單層式設計電車,組件全部於英國製造,送抵香港後在工場進行裝嵌。

直至50年代,電車公司開始在香港設計及組裝車身,正式踏入MADE IN HONG KONG的階段,至今未變,而一輛全新電車大約需時兩至三個月製作。



無論是否狂熱「鐵膠」,遊走於工場,能夠滿足獵奇心態的「景點」絕對不缺:首先來到車長報到室,有車長每天使用的後備錢箱、風匙、車匙、攪牌匙、字軌牌等,都是文物級別的工具。

休息室旁掛著巨大的風車,因為電車公司素來信奉車公,由法國董事總經理每年親自前往沙田車公廟求得,作為平安符。
簡單如一道鐵閘,都有故事可以說——電車公司自70年代沿用至2017年的品牌標誌,寫有HKT字樣,綴以一組分岔的路軌,指引著去向,是比現在的logo更為抽象的設計。
除了關注各款不同年代的電車型號(尤其早年負責駛出路面的維修用電車),更吸引會是看到分門別類的五金組件,專門讓維修部師傅躺進地底檢查車底的坑道,裁剪拼貼車身廣告的部門,儼如古董的Brush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 舊款底盤等等,這些都讓人得到大開眼界的趣味。
部分冷知識,也許平日坐電車時未必留意得到;例如車廠內特別設置沙池,方便隨時為電車補充沙粒——下層座椅下其實藏有沙箱,遇上下雨天路軌濕滑,車長便會按下排沙掣,由沙箱撒出沙粒,藉著摩擦力減速,安全煞車。

車廠一角堆放著「草鞋維修中」告示牌,外行人如我,自然摸不著頭腦:莫不成車長一律穿著草鞋上班?
草鞋(brake shoes)其實是一個裝置,鐵路交通工具常用的「閘瓦」,裝於車輪旁邊,煞車時透過高壓空氣制動,令草鞋壓落車輪,増加阻力,讓轉動中的車輪減速。

工程與維修,本來就是絕對科學的;然而你會在車廠內找到硬漢們的一種「浪漫」:廢棄的車輪,師傅收集後抹上新的顏色,疊起來當花盆使用,栽種各種植物,替工場注入一點柔和。
另有看似沒用的材料,比如退役電車拆下來的木板木條或鐵板,同樣被活用,小的砌成方便運送工具的手推車,條件良好的可以重用於維修現役電車。
這些手工勞作般的好玩與創意,車廠內隨處可見——重點是,無傷大雅的自由發揮,在此都被容許發生。
想起電車公司近年舉辦過的各種企劃,文學音樂與流行文化,也想起去年出現過的「密室逃脫」活動,結合劇場藝術與工地探索,超越了一般人對「開放導賞」的刻板印象。
擁有過百年資歷的企業,除了歷史地位,它為城市帶來的想像與啟發,可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