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門關上,另一道門打開。
當北角新光戲院步向落幕,城市的另一邊,同一年代落成的另一家戲院,經歷了漫長的休眠,正在慢慢甦醒。

荒廢接近40年的坪洲戲院,既存在亦不再「存在」,是城市𥚃耐人尋味的異空間。

而今日的坪洲戲院,並非小島上的第一家,已經走到第三代:戰前的戲院規模極小,純粹在民居之間的空地露天放映;戰後第二代坪洲戲院較具規模,是樓高兩層的電影院,後來被拆卸。
直至1978年2月7日,現時的坪洲戲院正式揭幕,由遠東發展有限公司設立,與毗鄰的「遠東發展坪洲大廈」同時興建,位於圍仔街15號,是島上唯一的電影院。
當時首部上映的,是鍾國仁導演的《四二八》,跟那年代的市區戲院相比,它說不上大型與豪華,樓高四層,設有座位499個,主要服務島民;而當時坪洲仍有不少工廠,包括火柴廠、牛皮廠、石灰窯廠、鋼管廠等,戲院早年曾是街坊及工人的重要娛樂場所。
有趣的是,那年頭的戲院大致上分為「首輪」及「二輪」,前者放映最新上畫的電影,後者接映首輪戲院已落畫的電影,由於未能先睹為快,票價因此低一點。
正如許多位置偏遠的戲院,坪洲戲院屬於二輪,每晚僅放映一至兩場「過氣」電影,永遠落後大市,這也是它後來漸被淘汰的原因。

踏入80年代,社會經濟轉型,島上工廠相繼結業,加上電視機在民間普及,人們的娛樂習慣改變,坪洲戲院長期人流稀少,至1987年宣佈結業,大門鎖上,經營不足十年,便已寫進居民回憶裡。

結業後的坪洲戲院,既無拆掉重建,亦沒有改變用途,一直處於荒廢狀態;保育人士曾嘗試為建築爭取歷史評級,2016年古物古蹟辦事處開會評估後,最終表示建築風格樸實,欠缺特色,決定不予評級。

一所廢置的戲院,日子久了,順理成章地成為恐怖傳說的溫床,也是城中熱門的探廢勝地。
外牆色彩褪去,連戲院名字亦極度模糊;內部更是滿目瘡痍,樓梯出現裂痕,劇院像個黑洞,當年閒人免進的放映室,雜物零星散落,已成古董的投影機仍在,可惜再無用武之地。

戲院大堂的售票處,繼續標示票價「一律15元」,把某個時空永久封存。

當所有人漸漸把坪洲戲院淡忘,它的命運在兩年前開始逆轉:現任業主希望支持藝術設計,一直關注建築保育,亦覺得空間閒置實在浪費;當他知道「船到橋頭生活節」將會在坪洲舉行,主動聯絡策展團隊,把戲院大堂借出,作為其中一個展覽場地。
其時2023年,不見天日整整35年的空間,終於局部開放,大閘拉起,再次接觸外面的人與陽光。

小試牛刀之後,業主以廉價把大堂租予一班坪洲街坊,舉行音樂會、地攤市集和文學活動等,去年11月辦了獨立電影《野草》放映會,也是這作品第一次能夠在「戲院」公開播放——跑了一個好大的圈,坪洲戲院延續了它的身份和本業,儘管做法與意義跟當年不盡相同。

除了機緣,也許亦是時代使然:當大戲院結業的新聞不絕,小型獨立製作的生存空間愈見狹隘,坪洲戲院大堂正好填補空缺,提供大小恰當的理想場地,及時支援業界有心人。

而近年陸續有藝術家、音樂人、設計師及劇場工作者遷進小島,孕育同聲同氣的社群;他們自稱「票務員」,利用他們的創意,真正由下而上地,把舊戲院「活化」,並且社區為本,優先服務島上居民。

由蒼涼的廢墟,到凝聚地區力量的客廳,坪洲戲院的使命,肯定尚未完場。
更多好戲,不日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