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mbnail (3)

從蔣勳聯展到秋收舞台|《金剛經》引路 台灣池上遊記

或許沒太多人像台灣著名畫家、作家蔣勳,會帶着《金剛經》旅行。他曾著有《捨得,捨不得:帶著金剛經旅行》,記述他帶着《金剛經》,既讀且抄,到處旅行,踏遍京都永觀堂、清邁無夢寺、加拿大乃潤瀑布等地,領悟、體驗經文一詞一句。這一次,他再度帶着《金剛經》來到台東池上,而我第二次來池上,就由他與《金剛經》引路,也是緣份。

文、圖:黃子翔

《金剛經》渡艱難

一條十公尺長廊的牆上,裱貼着十八連幅蔣勳手抄的《金剛經》。

位於池上火車站旁、外面一片青草地的池上穀倉藝術館,一條十公尺長廊的牆上,裱貼着十八連幅蔣勳手抄的《金剛經》,甚為壯觀。緩步朝展廳入口走過去,蔣勳讀誦《金剛經》的錄音,聲音自小而大、從遠到近,觀者還沒走進他跟曾永玲、董承濂的聯展《金剛經.諸相非相》,已進入某種澄靜狀態。

《金剛經》是蔣勳閱讀、讀誦、抄寫最多的一部經。

「這條廊本來是不太用來展出藝術品,因為有陽光走進來,會影響作品。」自今年立夏,蔣勳每天清晨在宣紙上抄寫《金剛經》,一開始沒有想要展出,後來確定辦展,便想到不如把抄經放在這條廊,「被陽光照到也沒關係,將來要怎樣拿下來也不知道。」他沒有那麼多執念,「當年有人在泰山石壁上刻《金剛經》,多麼壯觀,我在池上寫字,比在石上刻字容易太多,我還計較它會不會被看到?有一天會不會存在?」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讀大學時,蔣勳父親送他一卷影印的敦煌唐刻本《金剛經》,他一直沒有在意,經文一擱三十年,直到他父親在加拿大病危,臨上機前,心慌的他從書架上隨手抓了那卷《金剛經》,在飛機上讀着,一次一次讀到「不驚、不怖、不畏」,試圖心安。飛機着地後,他奔赴醫院,在彌留的父親床前讀誦,直到父親往生。此後,他習慣早上起來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盤坐讀一遍《金剛經》。

「《金剛經》一直是我個人閱讀、讀誦、抄寫最多的一部經。最早是為父親過世抄這部經,後來有朋友車禍,我也為他抄這部經。」他說的「那位朋友」,是著名舞蹈家林懷民,那些抄經,曾在池上蔣勳書房展出,「後來又有朋友突然打電話給我,他被醫生判定眼睛快要失明,要動一場非常難的手術,我幫他把《金剛經》錄下來,如果有一天不方便看,也可以聽。當我送到醫院時,他說已經好了,醫生說是一個奇蹟。」對於《金剛經》,他心裏有許多感謝,「幫助我跟朋友一起渡過一些艱難時刻。」

在展覽《金剛經.諸相非相》中,他父親遺贈那卷《唐・咸通九年(868)敦煌雕版印經復刻本》,首次展出,現場還有《元・至正元年(1341)雙色套印復刻本》、《宋・開慶元年(1259)壽聖寺刊本復刻本》等復刻本,待有緣人觀賞。

蔣勳父親遺贈的《唐・咸通九年(868)敦煌雕版印經復刻本》,首度展出。
展覽《金剛經.諸相非相》以新的方式表達《金剛經》。

池上就是衹樹給孤獨園

蔣勳跟池上淵源甚深。2012年,他與詩人席慕蓉、歌手陳永龍、作家謝旺霖,獲邀參加了池上「春耕」朗讀詩活動,遇上滂沱大雨,觀眾穿著雨衣站在雨中聽詩,「山水自然的聲音才是永遠讀不完的詩句。」他在《池上日記》如此寫着。2014年秋天,他擔任池上藝術村總顧問及首位駐村藝術家,在池上駐村,住在由大埔村池上國中一間閒置教員老宿舍改建的住處和工作室,叫他憶起了童年的家;台灣好基金會董事長柯文昌於蔣勳《池上印象》的序言寫道:「長期駐村的蔣勳已經成為池上的文化風景」。2021年,疫情肆虐,他留在東部縱谷龍仔尾的農舍,被大片稻田隔離,念經抄經,畫畫讀書,在田野間跟貓咪散步,後來出版《龍仔尾.貓》一書,寫着:「我在龍仔尾,覺得是自己的『桃花源』。」2023年,池上蔣勳書房進駐當地一所擁有九十年歷史的日式建築裏。

蔣勳跟池上淵源甚深。

2024年,他又來到池上,參與由台灣好基金會主辦的《金剛經.諸相非相》,10月啟幕,他希望以新的方式表達《金剛經》,「『諸相非相』很容易被解釋為負面的、虛無的,甚麼東西都無法被把握,但其實有很正面的意義,就是我們所有現實的東西,不被框住,可以無限創造,也是這次展覽的真正目的。」這個聯展另一重要作品,是他的油彩畫《祇樹給孤獨園》。「祇樹給孤獨園」為距今約兩千八百年前佛陀講課的園林,「那是一個甚麼樣的地方?我沒有去過,我也不知道,但我想應該有一棵大樹。」他說,《金剛經》認為最高的修行境界,是快樂地在樹林裏靜坐,「思考生命的意義。」

蔣勳想像那個約兩千八百年前佛陀講課的園林,畫出《祇樹給孤獨園》。

他參考了一位新加坡朋友對他說的話:「前世好像在『衹樹給孤獨園』,是樹上一隻鳥,意外的聽到《金剛經》。」他便想到「衹樹給孤獨園」應該有很多鳥,於是畫了出來,然後愈畫愈多,鹿、貓、狗、象等等,都是前來修行的萬物眾生。「畫着畫着,原來池上就是『衹樹給孤獨園』,很多人在這個地方,供養他們心裏的善念,然後把美的東西、文化的東西,都傳承下來。」畫前一盆栽,是董承濂多年前從吳哥窟帶走的菩提樹種子,所分支出來的菩提樹盆栽,成了作品一部分,更添意義,「佛家一直講『因果』,其實『因』就是種子,有一天會在哪裏發芽結果,我不會知道,也不一定會遇上它。」



在大坡池看到宇宙

《金剛經.諸相非相》展覽的另外兩位參展藝術家曾永玲、董承濂,都是蔣勳學生。1983年蔣勳創立東海大學美術系,曾永玲是第一屆學生,董承濂則於1993年進東海,也是蔣勳最後指導創作的學生之一,「師生傳承,就像漣漪,從一個點慢慢擴散出去。」原來董承濂唸大一時替蔣勳刻了「捨得」、「捨不得」兩個方印,一凸一凹,那時候他叫「乃仁」,還沒改名做「承濂」,蔣勳以小名「阿內」喚他,這些故事都寫進《捨得,捨不得:帶著金剛經旅行》裏去。

(左起)曾永玲、蔣勳、柯文昌、董承濂。

董承濂為展覽帶來了磁浮作品《敷座而坐》、無限鏡房《八十八吉祥——我執與無我的法輪》等作品,蔚為奇觀,叫人印象深刻,特別是後者,觀者看到無數個自己在鏡子中流轉,正面的、側面的、反面的,到了最後消失不見,豈不呼應展題「諸相非相」?蔣勳道:「我們今天看到的『相』,到底是一個甚麼樣的狀態?」至於曾永玲的《葉影系列》,以金屬葉型為載體,以光為靈魂,影子隨光的變化,有了一葉生命的表情,叫人想到池上秋天大坡池的荷葉,「我們在大坡池好像看到宇宙。」曾永玲把所觀所感,通過作品演繹出來。還有《蒔時系列——一花一世界》,以缽作為修持的象徵,不同的花結不同的果。

董承濂的《敷座而坐》。
曾永玲的《蒔時系列——一花一世界》。
曾永玲把所觀所感,通過作品演繹出來。
董承濂走進《八十八吉祥——我執與無我的法輪》鏡房,無數個「他」在鏡子中流轉。

蔣勳說,疫情過去,大家都希望能對眾生有更多祝福,能夠心裏歡喜、吉祥,「我們把這個展覽獻給所有的眾生。」



被天地開示

還沒開場的「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舞台,烏雲密布,風雨欲來。

參觀《金剛經.諸相非相》翌天,我們來到池上的天堂路稻田區,在「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欣賞田馥甄、許富凱、長濱國中「海子樂團」開唱。連日來陰晴不定,但當天早上陽光照耀,還以為天公造美,為演唱會帶來好天氣,怎料還沒開場便烏雲密布,不久更下起雨來,還愈下愈大,觀眾紛紛穿上大會準備好的雨衣,在風雨中聽歌,大雨宛如朦朧灰階濾鏡,為演出舞台以至背後的金黃田陌、繚繞雲霧、連綿山脈,換上不一樣的景緻,或許也是某種「諸相非相」。想到蔣勳2012年參與池上「春耕」朗讀詩活動時,也遇大雨滂沱,一切冥冥中有天意。

有稻田映襯更如精靈仙女的田馥甄,在雨中撐傘高歌。

有稻田映襯更如精靈仙女的田馥甄,於演出後告訴我們,深深體會到農民平常靠天吃飯的感受,「農民春天插秧,然後每天每月每年,不管是颱風還是乾旱,都要保持平常心。」池上的村民農民跟大自然,「教我們敬天地、感謝天地,順其自然。」她覺得這次演出,彷彿被天地與大自然開示,「我把這份感受通過歌聲唱給歌迷聽,我相信歌迷淋着雨聽了將近兩小時的節目,應該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跟美好。」飽滿的稻穗彎着身體,「提醒我們也要謙卑。」

田馥甄、許富凱分享這次難忘的演出體驗。
飽滿的稻穗彎着身體,提醒我們也要謙卑。

演唱會結束,大雨不可思議的停了下來,雲淡風輕,一切無常。後來到了池上書局,跟登上蔣勳作品《歲月無驚》封面的貓貓Momo,還有另一隻貓喵Miumiu碰面,不欲打擾,卻一口氣買了蔣勳的《歲月無驚》、《池上日記》、《池上印象》簽名本,覺得此行圓滿了。回台北後,竟在一家二手書店,看到《捨得,捨不得:帶著金剛經旅行》放在推薦區,心想這不是緣份是甚麼,立即拿去付錢。最後寫成本文,記一趟得《金剛經》引路、體會甚深的旅程。

看了演出,到池上書局打書釘。

《金剛經.諸相非相》
日期:2024年10月25日至2025年3月2日
時間:10:30am至5:30pm(逢星期三至日)
地點:池上穀倉藝術館(台東縣池上鄉中西三路6號)
網頁:https://new.lovelytaiwan.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