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有接近9萬followers的90後攝影師Deacon Lui大學畢業後,隨即遇上反修例運動,任職通訊社攝記的他毅然拿起相機走上前線,百萬人大遊行當日從高空拍下的作品讓他聲名大噪;近期他舉辦個展「幽暮之城」,展出一系列攝於國安法實施後的作品,其鏡頭下的香港卻只剩下陌生與壓抑,「這一年來這個城市被各種不確定因素籠罩,香港尤如步進了入黑前的暮色。」
文:Layne
圖:Layne、受訪者提供


染上Pantone 337C的香港
展覽合共展出56幅Deacon於國安法實施後的攝影作品,三幅垂直並列的日出日落全景相片,引領參觀者逐步走進日漸黯淡的東方之珠。一系列呈現香港經塗抹、修正後模樣的作品,揭示著港人難以習慣的「後國安法日常」,穿過那幅顯示著Pantone 337C顏色的螢幕,映入眼簾的是理工大學與鐵絲網,背後隱含的殘酷現實不言而喻⋯⋯Deacon解釋道:「全部作品都以Pantone 337C為主調,這是國安法宣傳品的部份主色,現時的香港就有如被這種顏色覆蓋、籠罩。」







展覽場地一角設有同名攝影集與明信片的銷售櫃檯,以對讀形式印有拍攝角度相似、分別攝於國安法通過前後的作品,同時呈現出催淚煙遍地的畫面與「安定繁榮」的現況,交錯的記憶碎片訴說著抗爭難以磨滅的痕跡;閣樓以兩部投影機分別在兩側牆上循環播放著Deacon的攝影作品,記憶伴隨著背景的海浪聲浮遊、流動,找不到安定之處。





當攝記遇上煙火紛飛
修讀浸會大學社會學系的Deacon在大學時期因興趣開始接觸攝影,起初以風景、街景為主,畢業後成為通訊社攝記,以攝影像紀錄社會現實,「讀書的時候讀過很多理論,但卻很難在社會上予以實踐。但在通訊社工作期間十分自由,多數都在做自己想做的題材,很少趕稿,那段時間幾乎每日都外出拍攝,慢慢嘗試將自己的想法、理念融入到作品當中。」


說來輕巧,當時Deacon畢業不久便碰上反修例運動,他卻義無反顧地選擇成為公民記者、走到抗爭前線,與槍林彈雨、煙火紛飛為鄰,每次按下快門,只憑一個信念支撐他:「當時經常多區同時發生衝突,有很多場面都未必有記者紀錄,我只希望Cover得幾多就幾多。最難受反而是目睹現場的人身陷絕望、痛苦,自己卻無能為力,只能盡力紀錄真相。」


社運後殘忍真相:有人永遠停在這裡
Deacon坦言反修例運動期間的場面極其激烈,拍攝的相片自然容易吸引眼球,「2019年儼如一個洶湧無比的巨浪,如今的香港卻只是一片死寂,大家都好像在這時代中浮遊無依。」所以這次展覽他嘗試以一系列畫面較靜態、人與人之間缺乏連結的攝影作品作對比,表達社會的壓抑與港人無力、疏離的狀態。



「其中有張作品雖然畫面不是特別吸引,但我希望大家用心細味。當中拍下了尚十(尚德邨十字路口)清拆後的祭壇,地上的殘缺被替換成磚頭,相片一角有著幾個灰暗的影子望著十字路口。」Deacon嘆息道,這張相片背後隱含一個讓人神傷的比喻:現實生活中有些人離開了、只留下了影子,永遠停滯、陷入了那個十字路口,再也沒有繼續向前的機會。
留下來的人 壓抑但並不孤單
展覽與攝影集皆以「幽暮之城」為名,那Deacon最心灰意冷的時刻呢?「其實無論是47人案或《蘋果日報》停刊都讓我黯然神傷,而蘋果事件對我尤其切身,直情感覺『傳媒已死』,我足足消沉了幾天。就算是這個展覽在選作上都有許多考慮、取捨,這些自我審查其實避無可避。」Deacon說到這裡,略為一頓,再嘆道:「係囉,大家都避唔到⋯⋯」


「不過香港未來灰暗就梗㗎啦!但是環境越灰暗,在漆黑中的光源只會越發耀眼,大家要繼續緊守自己的信念,繼續『講人話』。整場展覽表達著一種疏離感,有許多人深感孤寂卻無從宣洩,但希望來到這裡的人,可以感受到自己身邊仍有一眾同路人,大家並不孤單。」
最後Deacon輕輕留下兩字,令記者動容不已:
「頂住。」
【「幽暮之城」Deacon Lui作品展】
日期:即日起至7月25日(現已延至8月1日,Deacon將於最後兩日駐場)
時間:12pm – 7pm(逢星期一休息)
地點:深水埗大南街202號地下 Parallel Space
Facebook:lsb.co
Instagram:@lsb.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