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g

不可以留住昨天|分域碼頭再會

碼頭與海岸線,從來同生共死。
當海水被填成陸地,碼頭乾巴巴地站住,剩下只有尷尬,更尷尬是或去或留,不由自主。

分域碼頭是這樣一個香港故事,光天化日下無聲湮沒,儘管曾經擁有輝煌,見證海岸線遷移,有份編寫灣仔歷史:1881年,商人George Fenwick成立船塢Fenwick & Co.,最初是位於灣仔船街的私人碼頭,50年代開始由軍人輔導會(Servicemen’s Guides Association)管理運作,並隨填海工程在同區遷移至告士打道,至1964年接連受颱風溫黛及露比嚴重摧毀,修建後翌年重開。

1967年,碼頭因填海再次搬遷,1970年移至現在的分域碼頭街,當時為單層建築,至1974年擴建。

1994年,新加建的三層建築正式落成,成為現在海軍商場的模樣,設有店舖如理髮、洗衣、菲林沖晒,裁縫等,甚至曾有郵局及圖書館,方便水兵。

1994年完成擴建的海軍商場,如此光鮮亮麗。

而分域跟灣仔發展密不可分:1934年海軍俱樂部(China Fleet Club)落成,毗連的分域碼頭作為重要樞紐,漸漸令灣仔演變成著名海外的酒吧街與紅燈區,1960年電影《蘇絲黃的世界》中呈現的香港,正值這樣的時代背景。

60年代的分域碼頭。


二戰後,各國軍艦來訪香港,分域擔當迎接水兵登陸的角色,處理各種查詢及提供旅遊指南,全盛期每年招待來自14個國家近50,000名海員,由香港美國婦女協會(American Women’s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的義工幫忙,忙碌時每天需分三個班次工作,每更應付1,000人左右。

然而,當2011年海岸線再度遷移,分域開始迎來黃昏。填海後碼頭失去主要功能,海軍商場雖仍招待由堅尼地城碼頭上岸的海軍,但重要性已大不如前;加上近年政治形勢有變,鮮有美國軍艦登陸,商場日漸門庭冷落。

2008年,政府提出拆卸分域碼頭,至2016年軍人輔導會曾經提出翻新方案,要求分域與即將興建的港灣消防局並存,獲城規會通過。
然而2019年突然出現變數,軍人輔導會接獲政府通知不再續組,所有商戶必須遷出,最新限期定於2020年2月,之後建築便會關閉。



關閉限期迫近,這陣子商場不再孤清,人們(尤其年輕人)慕名而至,在不同角落拍照憑弔;海員壁畫、商場的舊派美學,以至2004年結業、曾經是全港唯一一間供應啤酒和意大利薄餅的麥當勞等,此刻都變得新鮮,儘管即將成為傳說。

而真正值得追憶的,大概並非當年有海風伴吃的麥當勞,而是分域曾經貢獻過的珍貴功能:義工接待員的準確與效率,商店的價廉物美,服務的豐富多樣,諸如此類,都異常重要,因為那是異鄉人踏上香港海岸的第一道門,對這城市留下的第一印象。

人散去,大自然便來接手;當日軍艦停泊、船員上岸的位置,荒廢十年,現在已被野草完全覆蓋。

回到當時,水兵由後門推門走進海軍商場,首先看見的,會是一個告示牌,貼滿各種消息與重要資訊——來到分域最後的歲月,告示牌已經沒甚麼可以宣告,紙張全部清空,剩下蒼白乏力的一句:Welcome to Hong Kong。